首页 >> 综合新闻 >> 院部新闻 >> 正文
管理学院着力构建有温度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6日 来源:管理学院

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资助育人在教育公平、“三全育人”等视域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管理学院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博学至善”行动,坚持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两手抓”,统筹做好奖优和助困两项基本工作,不断优化学生资助体系,倾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丰富资助方式,赋予学生保障暖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举旗定向。学院在学校整体资助工作框架下,进一步凝聚校友、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争取资金来源,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奖、助、勤、贷、补”等各类途径,构建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资助的全覆盖,缓解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学院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把资助工作贯穿到学生培养全过程。为保障新生顺利入学,除做好各类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和专项补助的政策宣传外,学院还通过“EMBA新生新年励志金”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求学成长之路保驾护航。针对在校学生,学院每年开展多轮奖助学金集中评选。春季学期,在完成学校专项生活补助和校庆奖学金集中评选的基础上,学院还组织评选并发放院级补充性资助,包括“安踏优秀学生奖学金”“林杉奖学金”“溪发说税助学金”和MBA班级公益基金等;秋季学期,在完成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学校专项生活补助、校级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集中评选的基础上,学院还开展“许华芳奖助学金”“中骏黄朝阳奖学金”等项目的评选。

此外,学院在各系、中心、党务、教学、团委等部门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积极推荐优秀困难学生到校内其他单位担任兼辅、助理、助管等,激励其通过辛勤工作增加收入、增长才干。如遇有学生家庭遭受突然变故或自然灾害,学院第一时间组织受灾家庭学生申请“急助金”或临时困难补助。

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涵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面。学院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学生谈心谈话等措施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全方位了解学生家庭、学业、心理、消费等真实情况,合理确定困难认定等级。依托勤工部等学生组织,在每次助学金评选时,根据助学金特点、学生实际需求和已受助情况,点对点指导学生提交申请。制定奖助学金院级评选办法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条例,以“程序规范、谨慎细致、实事求是、应评尽评”为工作方针,探索建立更完备的量化评估体系,确保评审程序合规、结果公正。

拓展资助内涵,助力学生成才强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其中包括“人才竞争力”。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锚定“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保障型资助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探索设立具有商学院特色的发展型资助项目,助力学生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

学院积极拓展发展型资助,在做好传统的经济资助基础上,进一步资助学生精进学业水平、锻炼科研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等。为吸引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设立专项奖学金项目,对学院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给予相应奖励。设立“艺峰奖学基金”,专门资助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帮助其开拓国际化视野。设立“鼎坤学生培养基金”,除了开展保障型资助外,还支持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证(CPA)等从业资格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设立“中骏奖助学金”,为获奖学生提供暑期实习机会和就业面试直通车;设立“EDP创业助学金”和“安踏奖学金(创新创业专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学院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精准施策,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感动中国人物”潘维廉教授2021年设立助学基金,迄今累计资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196人次,并于2024年9月倡设“石榴籽”追梦基金,用于资助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支教、创新创业、学术学业竞赛等。针对国际生、台港澳及华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学院积极落实学校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沟通,组织学生参评“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台湾学生奖学金”等。

聚焦育人成效,引导学生感恩筑同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通过抓好资助育人工作,可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院通过开展寒假留校困难学生茶话会、组织寒假困难学生家访等活动,送上温暖礼包、表达关心关怀,在呵护学生安心求学、成长成才中强化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品德、树立远大志向、积极回馈社会,共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德育活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学院坚持“资助育人,德育第一”的理念,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奖助学金评审要求,引导受资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组织助学金捐赠仪式、奖学金颁发仪式,以典礼形式加强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深入挖掘学生优秀事迹,对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大奖”的朋辈榜样进行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效应。

诚信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人才培养。学院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时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并对申请材料造假、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现象零容忍,坚决取消受处分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资格,确保评审过程公开公正,有理有据回应学生诉求,在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培养学生制度意识。

资助育人,“资”是途径,“助”是手段,“育”是目的,核心在“人”。管理学院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持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形成“解决困难—教育培养—学生成才—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梦想、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管理学院 赵梁杰、曹惠真)

【责任编辑:戴佩琪】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