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联合北京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在厦门大学举办“地方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与乡村——第四届‘地方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汇聚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吸引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与会专家聚焦基层减负与治理体系创新、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建设、多元赋能与治理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更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核心场域。厦门大学政治学科自1926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持“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深耕国家治理理论与地方治理实践。在即将迎接学科百年诞辰之际,期望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合作,共建治理研究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治理理论创新,持续打造厦大政治学科在国家理论与地方治理研究领域的学术品牌。
主旨论坛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诗宗、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朱仁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彭勃、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郭道久五位教授依次作主旨演讲。五位教授的报告覆盖宏观理论和微观机制,结合学术研究与治理实践。会议共设置六个平行分论坛,聚焦“城乡基层治理”“机构改革与数据治理”“基层治理的减负与标准化”“干部行为与政社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多元赋能与乡村发展”“社会变迁中的政社关系”“制度创新与治理效能”“基层治理的外部驱动与内生发展”六大主题。

本次会议除资深专家外,还有大量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参与。会议丰富的议题范围和前沿的理论方法,推动了青年学者在理论对话与经验扎根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彰显了学术共同体代际传承的使命。
在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长东、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崔庆炜总结了本次会议成果,并就地方治理的未来研究发出倡议。倡议提出,要深化研究共同体建设,依托“高校—智库—期刊”三维矩阵,构建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双轮驱动的学术生态系统,让地方治理的“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范式”;要强化青年学者培育工程,关心支持青年学者深入基层,助力青年学者在“顶天”的理论建构与“立地”的实践洞察中实现双向赋能;要构筑长周期研究观测网,针对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建立跨代际、跨区域的追踪研究机制,解码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深层基因。
(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