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厦门大学与清华大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拓展两校师生的跨学科视野,推动理论语言学与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创新发展,5月9日,“厦清共话:理论语言学与儿童语言习得前沿探索”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和“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语言认知智能实验室主办。

清华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笑适博士以“形式语言学:思想与研究方法”为题,为工作坊作首场学术报告,厦门大学语言认知智能实验室执行主任胡深爱教授主持。胡笑适从经典的“柏拉图问题”切入,深入剖析了形式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阐释了形式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通过介绍“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解释充分性”三个研究目标,全面梳理了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议题。问答环节,胡笑适就师生提出的方法论创新、跨学科研究路径等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回应,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在学生学术报告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硕博士们做了精彩的分享。清华大学陈睿扬围绕“也+就”结构中情态助词“也”的语义特征展开分析,结合丰富语料,揭示其在反预期语境中的语义允准机制;张志韬从跨语言对比角度,分析临夏方言中的语序与句法特征,探究了临夏方言与汉语普通话在句法上的共性和差异;潘浩与袁畅围绕THU_CHILD儿童语言习得数据库的建设进展与初步成果展开分享,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和转写流程、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及未来研究规划。厦门大学谢扬娟基于控制—价值理论,探讨了初中生外语课堂中的学业情绪与听说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外语学习中的情绪理论发展与教学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唐婧围绕EC-Model的国际研究成果,提出“动态系统—认知过程—社会互动—文化维度”的语言研究互动框架;赵好聚焦学习训练和学龄前普通话儿童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研究发现系统性的语言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儿童对关系从句的理解水平。
工作坊还设置了“理论·实验·智能:语言的多维融合对话”主题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理论语言学与实验语言学的融合、人工智能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本次工作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不仅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热情,还有效构建了两校学术资源共享和研究方法互鉴的创新合作机制。
(外文学院 司俊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