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下午,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一号报告厅座无虚席,第十期弘扬科学家精神“大思政课”隆重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黄维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
黄维院士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加快‘双一流’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为题,结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材料研究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和顶尖研究机构的工作经历,系统阐释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与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报告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并就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大命题,与在场师生展开了富有洞见的探讨。

黄维强调,新质生产力核心在“新”、关键在“质”。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高质量发展经济体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他以新加坡为例,深入剖析该国如何精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打造全球顶尖高校、汇聚高层次战略科技人才,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黄维进一步指出,以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和柔性电子为代表的底层技术、根部技术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围绕这三大领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必将服务国家战略、有力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他强调,在当今科技发展范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突破性创新的关键驱动力。他勉励青年学子要培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跨学科视野,夯实跨学科知识储备,积极投身新兴交叉学科研究,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才能在探索未知的征程中开辟新径。”在阐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承时,黄维以自身四十载科研生涯为镜,深情讲述了自己从柔性电子领域的拓荒者到引领者的发展历程。他特别提到,从海外毅然归国投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抉择,正是源于“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坚定信念。他强调,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既体现在实验室里甘于寂寞的坚守,更彰显于关键时刻服务国计民生的担当。他勉励青年学子要胸怀报国之志,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锤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科研韧性,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

互动交流环节,青年学子们围绕科研选题策略、学科交叉创新等前沿议题积极踊跃提问。黄维建议青年学子要“顶天立地”做科研,所谓“顶天”,就是要胸怀“国之大者”,保持开放、交叉思维,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所谓“立地”,则需夯实学科根基,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铸就真才实学。他特别强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青年学子们既要保持“各美其美”的专业深度,又要具备“美美与共”的学科广度,以开放包容的学术胸襟拥抱新技术革命浪潮。
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养具备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立足“创新引擎”发展定位,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邀请潜心学术、倾心育人大先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研究领域、学术成就讲好生动鲜活的科学家故事,阐释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了“大先生•大学问•大课堂”弘扬科学家精神“大思政课”。来自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师生共计5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柔性电子基础(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有机电子学科、塑料电子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被业界誉为“柔性电子学之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旗舰期刊——Research创刊主编、自然出版集团合作期刊——npj Flexible Electronics(《柔性电子》)创刊主编、Wiley出版集团合作期刊——FlexMat创刊主编。
(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