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完成事业法人注册登记事项,正式具备独立法人身份,标志着嘉庚创新实验室迈入实质建设阶段。
省市校共建
嘉庚创新实验室(全称“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已于2019年9月10日获得福建省委、省政府授牌成立,是福建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嘉庚创新实验室以能源材料领域国家顶级实验室为目标,创设独立法人体制和新型运行机制,由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三方共建,第一期规划总投入30亿元,是福建省近年来投入最大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
嘉庚创新实验室将作为推进体制机制突破的“特区”,以协同攻克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重点攻克单一创新主体无法解决的难题,在能源存储与转化、未来显示技术、石墨烯等先进材料等领域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打造“产业发动机”和“科技加速器”。通过汇聚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力争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实验室,为支撑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体制机制活
据悉,嘉庚创新实验室登记设立为采用无行政化管理、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争取建成运行机制市场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重点开展高端人才聚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等活动。
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嘉庚创新实验室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用最优势的平台条件、最先进的创新文化、最挑战的任务目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团队。将以市场化的合同用人为主、稳定支持的编制留人为辅,采用双聘双跨、项目合作等多元机制聚集人才。目前已聚集了院士、杰青、长江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初期筹建队伍150多人。
在项目组织方面,积极探索“科技任务悬赏制”等新的组织模式,面向全球招募优秀研发团队;围绕攻克“卡脖子”技术和落地“产业化项目”,目前实验室已经围绕超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二维材料与全链条能源管理、Micro-LED等未来显示技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策划了一批重大项目,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项目经理人制度来推进项目实施。未来还将通过吸引国内外创新团队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加盟,打造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圈。

研发条件优
作为嘉庚创新实验室的重要研发基地——能源材料大楼于2019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总体验收。大楼为“一主四从”格局的嘉庚风格建筑群,5幢楼总面积逾7万平米。采用“开放式、高标准、高起点、50年不落伍”的设计理念,大楼内部配备一流的研发环境与条件设施,亚洲第一座无噪音实验室、近1800平米的洁净室、先进的气体管网系统等特殊环境工程进展顺利;3号楼1、2层作为国家级实验室对外展示交流的“名片”,已按高标准完成装修施工图设计。目前实验室部分研发团队已进驻大楼开展工作。
在设备设施方面,以“国际领先、产业急需”为原则,联合宁德时代、厦门联芯、乾照光电等省市龙头企业,完成了首批公共支撑平台总计约1.83亿元设备的选型论证工作,目前已完成36台/套设备采购工作,2020年6月起将有大量设备安装和试运行。未来将对社会开放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微纳加工、谱学及纳米成像、原位电子显微等功能平台,可提供当前全球极限精度的测量与加工条件,以及从器件设计、新材料制备到封装集成的一站式操作条件;还将建设产业孵化基地,为产业化项目提供小试、中试的工程试验环境。

产学研用融
嘉庚创新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布局高效能源存储、低碳能源系统、未来显示技术、石墨烯等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网络、能源政策智库等研发方向。实验室自2016年培育以来,已与6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基金及地方政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产业化方面,通过研发代工、技术入股、自主孵化等多种模式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已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石墨烯新材料、国产仪器装备等领域孵化创办了益舟新能源、普识纳米、超新芯、华宇龙盛、晞和科技等一批高技术企业。
嘉庚创新实验室争取到2023年,建成世界领先的研发条件并对外服务,聚集一批在国际有影响的创新人才与企业,初步建成福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策源地。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在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高性能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Micro-LED技术、太阳能电池、智能能源管理等领域实现突破;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在动力锂电池关键材料研发与集成、光电功能材料、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分析仪器与加工设备等领域实现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强产业创新支撑,创办或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搭建公共平台为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坚持原创技术积累,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储备与支撑。力争为省市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动力电池、新型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竞争优势的能源材料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
责任编辑: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