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追随习近平总书记山西考察足迹,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发展,7月23日,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校重点社会实践队“寻迹山西”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山西运城——这片孕育早期中国的沃土,展开了一场以足丈量、用眼观察、凭心感悟的文明“解码”行动。
追寻足迹:历史的深度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城博物馆时曾强调:“要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沿着总书记考察足迹,实践队前往运城博物馆探寻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秘籍。博物馆中一件件彩陶、瓷器、石像,展示了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文物宝藏。
在博物馆接待室,队员们深入访谈了博物馆副馆长、社教部主任等工作人员。“博物馆策展在普及考古知识上能发挥巨大作用,用实物语言讲述古代社会发展状态,用动画形式生动介绍考古发掘流程,可以让历史成为社会公众可感知的生活图景,让考古更加接近公众的生活。”队员李锐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访谈感想。
策划博物馆展陈、学习公众传播运营,这个假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同学们正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深入实习实践,为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尽绵薄之力。

手触千年:考古现场的沉浸式课堂
夏县西阴村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圣地,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自主性的开端。讲解员介绍:“1926年在这里出土的半颗人工切割的碳化蚕茧,不仅实证了史前先民对蚕的利用,也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丝绸起源和嫘祖文化传说提供了关键考古学线索。”队员们在遗址现场亲身体验考古发掘,手握探铲,感受黄土下的历史脉动。
在绛县东吴村墓地,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考古人员清理人骨的墓葬发掘过程;在夏县东下冯遗址,队员们动手参与陶片整理,仔细辨识纹饰、拼合器型。“摩挲着这些数千年前的陶器残片,尝试解读‘无字天书’背后夏商时期社会信息、工艺水平和生活图景,让我更深深折服于考古学的魅力。”队长白欣瑶感慨道。

基地揭牌:夯实校地协作根基
实践期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与山西夏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夏县文化和旅游局举行。今年4月,夏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永峰一行跟随“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走进厦门大学,之后学院与夏县积极推动校地协作工作。在夏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知行合一”的平台,有助于提前在专业相关工作领域开展实习实践,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能力,推动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育的双向赋能。
揭牌仪式结束后,双方召开“县校合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深入探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成长成才:基地强化育人功能
“我们基地是村里废弃的小学改建的,白天工地发掘,晚上学习整理,顺带养鸡鸭、种蔬果,在考古基地的日子很充实。”西北大学的学生分享道。“我们的浦城考古基地也是小学改建的,现在已经拥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实践队员陈可越高兴地回应。
在考古田野建立实习基地,是高校考古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队此行与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扎根一线的考古队伍就遗址发掘、基地建设、学生管理、实习规范、思政教育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交流。
“在加强考古专业实习的同时,我们也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下一步我们将在基地同步开展党团活动,强化基地的育人功能。”王新天说。

科技赋能:传统与未来的交响
“通过3D扫描仪和打印机,我们能1:1复制文物,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吉林大学林森老师介绍。高精度3D打印技术能将考古数据转化为精确的器物模型,使脆弱或深埋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生”,为教学研究、文物保护方案制定及公众展示提供了可反复利用的珍贵实体参照,展现了科技对考古学的深度赋能。
在吉林大学考古基地,队员们争相体验VR设备,“置身”高度仿真的虚拟遗址,直观感受现代科技如何为田野考古提供强大的预演与风险评估平台;在运城博物馆,队员们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细致考察绛县东关金代砖雕壁画墓上色彩如新的壁画,感受古运城的鲜活风貌。
科技赋能考古已不再是新鲜事,学院目前建有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科技考古实验室、文化遗产工程中心等多个平台,用科技的力量修复纸质革命文物、检测烈士遗骸DNA、转化存储考古数据、三维建模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文物等。“跨学科的结合才能充分激发文物的新时代活力。”队员王珂体验后感悟道。

从仰韶彩陶的绚烂到夏商都邑的雏形,从聚落房址的烟火到贵族墓葬的规制,短短数日,队员们穿梭于时空隧道,亲手触碰那些深埋黄土之下、却照亮文明进程的关键“密码”。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与先民共思“何以为中国”的精神朝圣。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认识,更领会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时代重任,增强了青年学子探索文明之源、传承文化薪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