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厦门大学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2018年工作会议在我校科学艺术中心召开。会议围绕“谋·合作共进、展·一流作为”主题,共同交流校地合作新经验,畅谈校地合作新思路,谋划在新福建建设征程中,进一步展现厦门大学新作为、实现校地合作新发展。我校校长张荣,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黄红武分别致辞。校党委书记张彦做总结讲话。会上还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张荣表示,厦门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服务国家和服务区域发展相统一,全面融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发展、引领发展、共赢发展中创建一流。面对“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任务,面对加快新福建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福建省重大战略部署,厦门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深入拓展与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研究福建省“九市一区”的发展需求,努力探索多方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构建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新平台、搭建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新桥梁、打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不断提升服务新福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黄红武强调了高校在推动地方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形式新、内容实、成效好”三方面充分肯定了我校与福建省九市一区开展校地战略合作,带动福建省其他高校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他说,希望厦门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四个服务”,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省内其他高校共同进步。希望厦门大学不断探索战略合作、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发挥学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新优势,继续推动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形成创新机制,汇聚创新人才,服务新福建建设。福建省各省直部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厦门大学各项事业发展,支持厦门大学深化与福建各地的战略合作。
副校长叶世满做厦门大学服务九市一区2017年度工作总结,重点汇报了校地校企开展的合作项目。
泉州市常务副市长杨晓山、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周涵韬介绍校地合作情况,分享了工作经验。

会上,厦门大学与福建省气象局、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与厦门理工学院继续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此外,环境与生态学院与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生命科学学院与南靖县人民政府、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化学化工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与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分别签定合作协议。

张彦对厦门大学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提出要求。他表示,学校要坚持开放、共享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发展战略、工作安排与地方发展规划相结合,融入福建建设发展主战场,在服务新福建建设进程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要继续按照“一地一重点”凝练重点项目,围绕地市需求,努力为各地发展培养输送创新优秀人才。二要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推进服务主体和服务形式的转变,着力推动战略合作重心从学校层面向学院、向基层转移,从以师生自发服务为主向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合作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合作的水平与实效。三要强化政策激励,营造和形成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福建发展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要认真总结凝炼,深入挖掘近年来开展合作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探索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共同将厦门大学与福建省九市一区校地战略合作推向新高度。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詹晨辉,省经信委副主任兰文,省河长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环保厅副厅长郑志忠,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邱章泉,省气象局局长潘熬大,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刘用全,厦门市副市长张毅恭,漳州市科技局局长陈艺章,泉州市常务副市长杨晓山,三明市副市长张文珍,莆田市副市长陈志强,南平市常务副市长伍斌,龙岩市常务副市长王龙,宁德市副市长林月玲,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曹承代,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和平,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如欣、校长朱文章,三明学院校长刘健,龙岩学院副院长杨小燕,仰恩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庄哲峰,我校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赖虹凯,副校长詹心丽,校长助理张建霖、陈光等出席会议。校长助理邱伟杰主持大会。
(宣传部 文\陈浪 图\潘万华)
相关链接:
2017年厦门大学服务九市一区基本情况
2017年,厦门大学紧紧围绕福建发展重大需求,按照“合作全覆盖、一地一重点”布局,不断深化与福建省九市一区的实质性合作,开创校地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当好“排头兵”,携手共绘中国高等教育的“福建版图”。学校发挥改革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携手省内高校,共同推动福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提升福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中国高等教育的“福建版图”。
二是做强“创新源”,协同创新助推福建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学校围绕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先进制造业大省”、“海洋经济强省”、“健康福建”等重大战略,不断增强大学作为创新源泉的作用,主动参与新福建建设,聚焦福建重点产业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福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创新动力。
三是建好“智囊团”,凝思汇智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产出一批特色鲜明、方法创新、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服务福建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打造“人才库”,引培并举共助福建人才高地建设。学校发挥人才教育培训优势,聚福建英才而育之,积极吸引各地市人才来校就学、培训和提升。学校适应福建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结构性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供给,成为福建省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是构建“文化源”,齐心协力共谱文化繁荣发展的福建乐章。学校传承弘扬“百年厦大”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积极融入、主动服务福建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挖掘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重点推出一批展现福建精神的标志性文化成果。坚持文化价值传播,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厦大故事,传播福建精神,为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