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11日晚,厦门大学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在建南大会堂连演两场,献礼96周年校庆。虽然这是一部4年前首演的“老戏”,演出当日天降大雨,但仍然一票难求,盛况空前,能够容纳3000多人的礼堂内座无虚席,观众们用掌声和欢呼声回应着演员们的表演,谢幕后,人群仍迟迟不肯散去,大家用手机的灯光组成了“满天星”,与台上的演员们做着互动。与此同时,场外还有6万多人,通过学校新媒体平台,观看着同步直播……
这是校园文化精品的魅力,近年来,学校的文艺舞台上始终好戏不断,精品连连。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品,着力用校园文化精品感染和影响广大师生,将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精品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经典催人奋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奋斗的革命先辈以及广大中国人民一起创造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文化,包含了珍贵的革命爱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厦门大学对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进行艺术性的延伸和改编,赋予经典崭新的时代内涵,唱响红色经典,凝聚中国精神。
2012年底,学校着手改编和再创作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在保证原作10首歌曲不变的基础上,融入了朗诵、交响乐等艺术手段,特别在朗诵词上做了新尝试,使《长征组歌》更具有历史感和时代内涵。
2013年校庆期间,《长征组歌》在校内首演,获得领导和师生的好评,随后,它又在每年的学校校庆、新生入学之际唱响,并先后走进厦门、福州,献礼党的生日,献礼国庆,走进军营,慰问广大官兵,走进井冈山,向井冈山精神致敬,走进遵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并走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第一次在异国他乡把这场中华红色经典奉献给世界。

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海外华侨潸然泪下,普通市民连声叫好,大学师生深受感染。一名网友写道:“把人的情感、国家的历史和音乐相融合,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那些没有生命的音符和声波一瞬间好像有了活力,使你不住地笑,不住地哭,使你激扬澎湃。”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历史的长征 艺术的组歌”为题盛赞演出效果。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长方天兴称演出是“马来西亚近年来难得的高水平音乐盛宴。”2013年,《长征组歌》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更可贵的是,演出团队在深情演绎《长征组歌》的同时也收获着感动,每一次演出,就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那份心中的震撼和感动,萦绕在参演师生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这些90后大学生,自从“加盟”《长征组歌》的那一天起,便开始真正深入走进长征,虽然排练演出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但从未有人想要退却放弃,还有不少同学为了不耽误演出,带病坚持排练,甚至晕倒在舞台上。赴新马交流演出结束后,许多学生纷纷写下了参演感受,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说来奇怪,(我们)平时排练嘻嘻哈哈,抱怨这个热那个疼的,但一上了舞台,却变得精神抖擞、井井有条,真是一个奇迹。说是奇迹,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那是一份国家荣誉,一份厦大责任!”

无独有偶,在改编和再创作《长征组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学校又着手对《黄河大合唱》这部雄壮恢弘的民族精神史诗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在保持原有大合唱本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时空的延伸与改编,配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以更加豪迈的气势,唱响人类秉承传统、战胜苦难、向往和平、走向世界和谐的不变主题。与《长征组歌》一样,这部民族经典史诗被带入广大师生、市民、部队官兵中间,带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同样现场盛况空前、观众热情高涨。参演的学生兰月这样说道“演出时,我完全沉浸在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中,那份爱国情怀让我为身为中国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
“四种精神”凝聚人心
厦门大学在96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和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优良办学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学校特有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学校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优良办学传统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四种精神”代表人物,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一幕幕的场景,在数小时的文艺演出中折射出思想的光芒,精神的力量。

《南强颂》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它诞生于学校90周年校庆期间,展现我校老一辈开创者艰难坎坷的办学之路和新一代建设者奋发图强的强学之路,从2011年至今演出了数十场。在以师生为主的创作班底和演职人员的不断打磨、充实和提升下,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历史文化晚会蜕变成音乐舞蹈史诗,整部史诗的音乐以《厦大校歌》为主旋律,全剧由序幕、爱国伟业、烽火自强、英雄大学、学府春潮和尾声六个部分,共17个节目组成,通过舞蹈、歌唱、音乐情景、舞美等艺术形式,突出表现了厦门大学近百年来与中华民族共命运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品性,也展示了学校丰富深厚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人文艺术素养。每次演出,现场总是掌声雷动,特别是演出临近结束时,全场齐唱厦门大学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那是让每一个观众都热血沸腾的时刻,让每一个厦大人都豪情满怀的时刻。

大型诗文诵读音乐会《嘉庚颂》也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演出将诗文朗诵、独唱、大合唱、舞蹈、情景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结合电视短片和视频资料等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再现了陈嘉庚先生南洋创业、倾资兴学、领导华侨支援抗战、积极参政议政等史实,生动表达了爱国、创新、节俭、诚毅的嘉庚精神。每一次演出,观众都直言“心潮澎湃”“感慨万千”。2016年新生专场演出时,许多新生举着手机,录下节目片段,他们在网上表示,“进入厦大看的第一场演出,太精彩了!”“没有校主毁家兴学,哪有厦大后来发生的故事”“校主太伟大了,嘉庚精神就是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最好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创作和参演人员都是我校师生,既有艺术学院的专业师生,也有普普通通的诗歌爱好者。师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嘉庚先生,对嘉庚精神有了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
著名校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也被厦大师生创作成话剧《哥德巴赫猜想》,在2014年校庆期间搬上舞台。首演那一晚,演出现场沸腾了,观众们随着剧情时而叹息、时而大笑、时而欢呼,每一幕落下,掌声不断。到场观看的陈景润夫人由昆女士看哭了,演出结束后,她语带哽咽地说,“厦门大学是先生的母校,是这里的恩师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感谢所有为《哥德巴赫猜想》付出辛劳的人们,看着这一幕幕场景,我真的觉得先生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三年来,《哥德巴赫猜想》在每年的迎新、校庆之际与观众见面,常演常新,成为又一部校园文化精品剧目,入选了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先后到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演出。2015年9月,荣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共和国的脊梁”主题晚会,献礼国庆,获得来自戏剧界、科技界领导和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
与《嘉庚颂》一样,《哥德巴赫猜想》从创作到演出,也都是厦大师生自己完成,在一年年的演出中,形成了“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老师带学生、学长带学弟”的模式,这种模式将代代传承,让陈景润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除了《南强颂》《嘉庚颂》《哥德巴赫猜想》,近年,学校还排演了反映校主陈嘉庚爱国爱乡、倾资办学事迹的《自强交响乐》等,通过这些文艺作品,师生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的是一份份向上、向善、向美的榜样力量。
七彩舞台百花齐放
不止这些“重点大戏”,这几年,从学校到学院,不断有精彩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

从2010年夏天开始的“中文有戏”演出季在厦大校园内外掀起了一股“看戏、赏戏、评戏”的热潮。七年来,相关戏剧影视演出近200场,观众人次超百万。校长朱崇实称赞“中文有戏,真的‘有戏’!”2016年,“中文有戏”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五四”前后,取材于我校学生真实经历,由学生艺术团创作并演出的原创话剧《我的青春我的团》再现了团支部在团员思想引领、成长成才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引发了深深的共鸣与思考。
还有,交响清唱剧《大风歌》、合唱交响乐《大学》、校学生艺术团每年的新年演出季、各文艺类学生社团的演出、各学院每年的迎新送旧晚会……

同时,学校积极地把高雅艺术和地方文艺精品“请进来”,这些年,京剧、黄梅戏、话剧、交响乐、南音、歌仔戏、芗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纷纷亮相校园,如今的厦大舞台,真可谓是“百花齐放满堂彩”。
好戏感染人,名剧鼓舞人,精品润心田。4月底,《哥德巴赫猜想》还将赴福州演出,并在5月参加“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全国汇演,让更多的人看到校园文化精品剧,感受校园文化魅力,感悟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放眼未来,厦门大学将按照校党委书记张彦要求的那样,“根据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实际,做好规划,统筹提升,把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推动校园文化活动上水平、上层次”,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演绎更多南强精彩。
(文\宣传部 陈浪 图\陈浪、庄华、龙章模及各剧目宣传组)
责任编辑: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