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境第四天,也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清晨,阳光初露,背着书包捧着书本的同学们行走在校园道路上,或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步履匆匆,或骑着单车,与往常并无二致。

早上8点,法学院《国际贸易法》课程准点开课。这是一门全英文授课的选修课。课堂上,老师房东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讲授知识点,台下,同学们认真听着,记录着。“早上八点的课,7点50分,同学们就基本到齐了。课堂出席情况很好,没有一个学生迟到或请假,而且大家上课状态都很好,一切如常。”房老师欣慰地说道。
为了确保节后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学校在启动防台风一级响应后便做出了周密的部署。

位于囊萤楼的智慧教室于今年七月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从14日学校启动I级响应起,负责该教室管理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训练中心就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应急抢险突击队”,并对智慧教室做出紧急部署:第一时间将讲台、主机、课桌椅以及“交互式智能平板”等设备设施拆解,严格打包,紧急转移至安全区域;地上的线槽用近两米高的PVC管进行密封隔绝;墙上的电源开关也用胶带密封防水;所有电源被切断;教室门口堵上了近一米高的沙袋防范洪水入室等等。15日清晨,台风刚过,囊萤楼附近积水还未退去,中心领导带领应急抢险突击队涉水到达教室,了解受损情况,排查安全隐患,开展灾后恢复工作;在下午积水基本退去后,随即组织师生员工清理淤泥、收拾残余,教室及周围便恢复了平日的干净整洁;16日上午至深夜,将所有设备设施搬回教室,开始重装设备,重组课桌椅,并对设备进行除湿处理;17日开始通电调试,解决问题,确保灾后第一堂课顺利进行。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高度重视,准备充分,措施有力,迅速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18日上午,智慧教室设备设施恢复如初。《金融计量学》、《国际发展概论》、《微生物学》,智慧教室迎来了前来上课的师生。
从紧急预案启动,到教室恢复干净,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的中心工作人员曹文辉虽然身心疲惫,却依然坚守岗位,将搬离的设备设施复原,拼装桌椅、安装设备、调试仪器,工作一直持续到夜里十二点多。据悉,曹文辉从14日到18日一直在校值守,至今还未回家。“台风虽猛,可是我们战胜台风了,我们的教室几乎没有损伤。”曹文辉说。

艺术学院是此次莫兰蒂台风受损较为严重的学院之一。铁皮构造的雕塑棚、漆画班教室在17级的大风中大片坍塌,学院临时将学院欧洲艺术中心展览厅和学院会议室腾出作为临时教室。“因为教室受损严重,因此我们紧急启动预案,临时调换教室,确保每位学生的课程都不受影响。狂风暴雨过后,雕塑棚虽然是一片狼藉,但教学秩序不能乱。”美术系系主任陈金华说。
翔安校区4号楼A404。李胜睿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C程序设计基础》,这是全校性选修课,整个大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在台上如数家珍,同学们在台下认真听讲,大家情绪高涨、互动频繁,丝毫看不出受过灾的样子。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男同学告诉记者,李老师的课幽默、风趣,自己很喜欢上。当记者问他台风给上课带来什么影响时,他显得有些为难,“我觉得基本没有影响,前几天,大家一起干活,把道路都清扫了一遍,包括教室的门窗和教学楼的过道。学校应该对设备也检查检修了。食堂、宿舍也都没有什么大碍,感觉就是摔了一跤,爬起来继续走路似的。”李老师也表示,早上从岛内来翔安很顺利,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还是同平常一样。
翔安校区是此次“莫兰蒂”正面袭击的地方,树木大量倒伏,供电供水也遭到了较大的损失。几天来,校区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灾后校园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校级学生机构学生干部、突击队志愿者以及国防生们,牺牲中秋假期,全面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如今,走在校区的道路上,基本不见倒伏的树木,教学区周边的杂物和积水也已不见踪影。教室门窗上的尘土也在众人的擦拭下重现亮光。
在翔安校区,每个教室的正后方,都有一个监控探头,教务部门可以很清楚地通过这个探头看到教室内的情况,检查、监督课程的进行。记者对着课表从电脑上看到,在每个有课的教室,人都是满满的。

学校各实验室经过连日来的全面清理,18日上午也都恢复正常运行。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等学院实验室在台风来临前多次排查,做好重要部位的检查和加固防范工作,同时派专人值守,确保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及时得到处理。化学化工学院核磁共振中心曾在热带风暴西马仑时,因暴涨的洪水受损严重。汲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实验室不仅在整修过程中整体抬高一米,还自备发电机组,用大功率的抽水泵及时抽走积水。最终,实验室在此次台风的“洗礼”过程中经受住考验。
灾前防范措施得力,台风过后问题处理及时,目前台风带来的破坏基本恢复,技术设备正常,教学设施齐备,课座椅排放整齐、教室正常开放使用。18日当天,学校580门本科课程,42门研究生课程全部如期开课,教学科研秩序井然。
(文/图 宣传部 欧阳桂莲 陈浪 曹熠婕 赖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