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十次党代会 回眸发展】完善学科布局 强化主流特色 提高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来源:

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打造一批一流学科。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学科带动”战略,完善学科布局,强化主流特色,学科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完善学科布局 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

学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基础学科发展为支撑,巩固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着力拓展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主流特色,努力实现文、理、工、医各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化学、海洋、生命、数学、经济、管理、法学以及人文等学科,进一步夯实提升基础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实力。二是整合学科资源,加大资源投入,引进学科带头人,组建了一批新的学院(研究院),高起点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等一批新兴应用学科。三是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目标,以解决重大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涉海学科、涉台学科,努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发展,我校原有优势学科得到巩固发展,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的学科得到有力扶持,工科、医科开始突破的良好态势。2007年以来,学校新增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工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从1个增长到8个,工科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一跃成为我校第一大一级学科授权点门类。新增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新增了基础医学等5个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医学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学科布局更加完善,优势逐渐显现,呈现文理协调发展、工科和医科形成突破的良好局面。全校共有187个专业可招收博士研究生、279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拥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位授予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除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外,我校也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我校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加强重点建设 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以“211工程”和“985工程” 建设为契机,围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找准学校学科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结合点,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一批优势学科。仅“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建设,学校投入学科项目、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的经费就达13亿元。

重点建设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带动作用,以平台基地、重大项目为纽带,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一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目前,我校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入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4名,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物理学,其中化学学科已经非常接近全球前1‰。在数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也已接近ESI世界前1%。在人文社科领域,我校会计学在“杨伯翰大学全球大学会计学科排名”中名列中国大陆第1位,世界第260位;其中税务会计档案研究居世界第45位,财务会计档案研究居世界第139位。经济学在“‘荷兰蒂尔堡大学’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中名列第193位。

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学科为抓手,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进步发展,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教育部最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化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等16个一级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入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5名。目前,我校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海洋科学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二级重点学科数量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第14、15位。

学科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在世界比较公认的大学排行榜中,我校的排名逐年提升。如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2007年我校未进入世界前500强,2012年我校跃居前450名;在英国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2010年我校未进入前600强,2012年跻身前500强;在网大国内大学排行榜中,2013年我校位居第14名。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学科持续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转型升级、增强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学科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

通过研究院模式,设立学科特区,在人事聘任和分配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推进传统优势学科转型升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经济学科为例,学校充分利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按照新的人才组织模式和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模式,组建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试行新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启动了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转轨进程。亚南院建设以来,大力推动了经济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为经济学这一传统学科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计量经济学得到迅速发展,全国首个文理交叉的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的统计学、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分别位居全国第3名、第4名和第7名。“研究院”模式的推行不仅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而且为跨学科平台基地组建创造条件,有利推动不同学科人才、思想的交融,促进学科资源的整合发展。

建立学科分类管理的体制。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学科发展特点,根据现有学科的布局和发展规划,设立人文与艺术学部(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社科学部)、自然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技术学部(工学部)、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医学部)、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地学部)。学校充分发挥学部委员会在制定学科规划、教师评价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部委员会成立以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规划、新成立院系和科研平台基地论证咨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立项论证、教师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按照“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原则,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学科建设。学校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包括学部委员会、发展规划办公室、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社科处、科技处、财务处、资产处、实验办等有关单位的检查小组,深入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项目落实,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强化绩效意识,实行绩效考评。采取“额度+进度”的办法,对建设进展显著、建设效益突出的学科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促使他们早出成果、早出效益。同时对各学科项目绩效评估的情况,决定各项目是否持续建设、是否给予奖励、是否加大投入。

(根据规划办、研究生院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