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4月2日,校长朱崇实到全校30余个学院、研究院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各学院、研究院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重点听取各学院、研究院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各学院、研究院高度重视此次调研,精心准备,进行了认真的汇报。朱崇实校长对各院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通过几年来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绩;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出了一批具有高显示度的成果;狠抓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明显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各学院的国际化意识和举措都有显著的提高;“顶天立地”的服务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为国家、地方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对于各院面临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朱崇实校长也提出相关的意见和要求。
第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全校范围内学科之间、学院之间、有些学院甚至院内各系、所、教研室之间仍然壁垒森严,还没做到资源共享,学科交叉十分有限。朱校长指出,关键是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各学院应以“2011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仅要做好与校外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更要注重校内、院内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在交叉的广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跨学科组织科研攻关能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获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科研竞争力,要有敢于竞争的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争取承担更多的科研大项目和大课题。
第二,队伍建设上,人员编制、聘任及自聘人员职业发展等老问题仍是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朱崇实校长表示,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办学自主权,探索职称评定、教师薪酬由学院主导等改革试点,通过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更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针对部分学院认为“厦门所处区位影响优秀人才引进”这一问题,朱崇实希望各院能转变理念,多措并举,变劣势为优势,借助厦门优越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校。此外,在“筑巢引凤”的同时,也要“引培”结合,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办学条件上,学校事业高速发展与空间、人员不足的矛盾虽有所缓解但仍需进一步改善。朱崇实校长表示,随着翔安校区的投入使用,学校的教学科研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会继续千方百计地努力争取办学资源、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各学院、研究院也要主动作为,与学校密切配合,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同时,要特别注重提高已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尽最大可能克服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又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四,在人才培养上,针对多个学院提出的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朱崇实校长表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教师要更好地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研于教,以教促研,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学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教育,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思辨、研究和探索,全面推行“导师组制”,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办公室 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