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4月3日重磅推出厦大百年校庆深度报道《中国故事|厦大百年:我的大学,是海》。报道融合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讲述百年厦大海纳百川、走向世界的精神禀赋和格局气度。
报道说,从诞生之日起,厦大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以“海”的胸怀博集东西、兼容并蓄。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厦大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海丝、海峡、海洋“三海”优势。未来,厦大还将巩固传统学科优势,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一流,彰显中国特色,“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
(宣传部 谢晨馨)
全文如下:
视频由新华社记者陈旺、吴念制作
一百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曾说过:要让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
95年前,鲁迅先生到厦大任教,和许广平通信时提到:前面是海,对面是鼓浪屿。
72年前,“乡愁诗人”余光中就读厦大几个月中,骑着单车在海边的沙路上疾驰来去,“只差一点就追上了海鸥”。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大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多人对厦大的第一印象。
海纳百川、走向世界,是解读厦大精神禀赋和格局气度的关键词。
4月3日至9日“校庆周”期间,厦大将举办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文艺晚会和嘉庚论坛等活动。6日校庆当天,厦大将多形式全程直播校庆活动。
面朝大海
1992年,易中天到厦大执教。5年后,他出版了《读城记》,解读厦门的前两句是:“厦门是岛。厦门岛很美很美。”他引用诗人郭小川对厦门的描述:“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

厦门环岛路和厦门大学的海边美景。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里提到创办厦大的考量:“校址当以厦门为最宜,而厦门地方尤以演武场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风景秀美,地场广大。”
“背山是传统,面海是包容。”厦大2018级艺术学院本科生黄泽柟说。他在诗文朗诵音乐会《嘉庚颂》中扮演陈嘉庚先生。
面对记者,这位“00后”男孩脱口而出陈嘉庚先生倡办厦大时的演讲词:“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
从诞生之日起,厦大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相偕行,以“海”的胸怀博集东西、兼容并蓄。
走进四月的厦大校园,蓝天下,红色木棉花如约绽放;绿树掩映中,一座座“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分外醒目。这是陈嘉庚先生独创:西式楼身,加上覆盖橙色“嘉庚瓦”或绿筒瓦的中式坡形屋顶,中西合璧,恢弘大气。
特色建筑背后,凝结着海外华侨强烈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厦大的“海”是“有根”的。

比如,厦大有“集美楼”“同安楼”。这是因为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福建集美,这里以前属同安县所辖。
校园里有“芙蓉楼”“芙蓉湖”。这是因为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这位对厦大建设付出诸多心血的爱国华侨,他的家乡在福建南安梅山,旧称“芙蓉”。
当时,陈嘉庚先生聘请了一批中外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科技界有影响的著名人物到校任教、讲学,如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鲁迅、林语堂、杜威等人。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厦大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最津津乐道的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
1926年,鲁迅到厦大任教,其间许广平赴广州谋职,两人分居两地互诉衷肠,成为《两地书》里的动人篇章。“厦大时期的鲁迅,笔触是最温暖的。”朱水涌说。
如今,鲁迅先生的石雕像矗立在校园里,不远处就是鲁迅纪念馆。尽管鲁迅在厦大只待了4个多月,但这期间他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除了名师,厦大也培养了诸多享誉海内外的学生。如1953年毕业于厦大数学系的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数学家,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厦大学生王泽宇在学校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里扮演陈景润。这位20岁的小伙子说,自己从内蒙古包头来到厦大,第一次见到大海。如今,厦大的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精神”已在心中深深扎根。
海峡、海洋、海丝
厦门对面,就是台湾。厦大,与“海峡”结下不解之缘。
厦大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介绍,厦大校址选在当年郑成功练兵之地,叫做演武场。现在厦大台研院前面就有一个演武亭遗址石碑。厦门是当年郑成功出发收复台湾的地方,厦大旁边的沙坡尾是当时很多大陆移民登船去台湾的出发地。
1945年台湾光复后,1945至1949届300多名厦大毕业生奔赴宝岛,成为台湾经济腾飞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与共和国同龄的朱水涌,作为厦大1977级学生,亲历了另一番景象。他记得,身处“海防前线”,晚上他们还要带枪站岗。“我们紧盯着望远镜,看是不是有台湾‘水鬼’上来,耳朵里隐隐约约听到海峡对面邓丽君的歌声飘过来。”
1980年,厦大成立海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台湾研究所,后发展为台湾研究院,是大陆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成果最多的台湾研究学术机构。

学生们在厦门大学校园里。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厦大党委书记张彦说,厦大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海丝、海峡、海洋“三海”优势。
在海洋研究方面,厦大历史积淀深厚。厦大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介绍,1946年,厦大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海洋学科目前是全国A+学科。
2016年,厦大“嘉庚号”海洋综合科考船下水。2020年,“海丝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
“我们马来西亚人都知道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的故事。”厦大2017级马来西亚籍学生赖傧富说。

感恩校主陈嘉庚先生,厦大努力“走出去”,2013年开始在吉隆坡建设马来西亚分校。分校被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明珠,从2016年开始面向马来西亚、其他东盟国家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招生,已有900多名学生从分校毕业。
放眼海内外
1988年,美国人潘维廉博士一毕业,就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卖掉经营多时的金融公司,携妻带子来到厦门。
他在厦大一待就是30多年。2018年底,他首发《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通过30年来写给美国家人朋友的信件,记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
创校伊始,陈嘉庚先生希望厦大成为一所“世界之大学”。抗战时期,萨本栋校长临危受命,带领全体师生将学校迁往闽西长汀,烽火中坚持办学,成为外国专家眼中“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厦大华侨函授部成立,它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海外教育机构之一。

在厦门大学的高尔夫球课上,副教授颜六亿(前左一)在教学生练习发球。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目前,厦大有1900余名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来自英国伦敦的留学生王劭侯说,厦大的学习环境近乎完美,“老师认真负责,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们”;在厦大学习海洋事务专业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张世表示,毕业后,希望用所学知识,架起中国与孟加拉国海洋研究的“桥梁”……
截至2020年底,厦大已与全球257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还发起“全球八校联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参与10多个多边合作平台。
厦大校友总会秘书长曾国斌介绍,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多万厦大校友,正努力把“嘉庚精神”传扬到海内外。

张彦表示,“十四五”是厦大全面开启新百年建设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未来,厦大将巩固传统学科优势,以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瞄准世界一流,彰显中国特色,“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
总策划:赵丹平 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康淼
记者:许雪毅 付敏 邓倩倩
编辑:王垚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福建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880331?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