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37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对于厦门大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厦门大学改归国立,萨本栋临危受命出任校长。为了保留教育火种,“以免东南青年向隅”,抗战烽火中,厦门大学没有随流远徙,而是坚守祖国东南,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办学长达八年,一度成为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挺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在极度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厦大师生自强不息、众志成城,书写下“南方之强”的壮丽篇章。宣传部特别联合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在主页推出“烽火南强”系列文章,以铭记这段艰苦办学的历史,弘扬厦门大学的自强精神。
改归国立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国家危难和民族觉醒的严峻时刻。1921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从新加坡返回故乡厦门,选址五老峰下演武场,建成了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

陈嘉庚(1874-1961),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倾资兴学,到20世纪30年代初,厦门大学迅速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21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立足东南、面向海洋、注重实用的办学特色,设施完备,声誉日隆。

1920年代中后期厦门大学全景
1926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大萧条、日货倾销、英国殖民当局打压等影响,陈嘉庚的企业逐渐陷入困境,直至1934年收盘。企业收盘后,陈嘉庚仍竭尽全力支撑厦大。曾有亲朋好友劝他停止集美、厦大两校经费,陈嘉庚不允,他“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为维持厦门大学办学,他毅然变卖产业,直至把自己的三幢别墅卖掉,充作厦大经费。

陈嘉庚变卖的三栋别墅之一的经禧律别墅
1937年7月,陈嘉庚在勉力维持厦大长达16年后,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将厦大无偿捐献给国家。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归国立。

1937年7月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厦门大学改为国立”训令

1938年7月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训令,表彰陈嘉庚、陈敬贤(陈嘉庚胞弟)、林文庆(私立厦门大学校长)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临危受命
1937年7月1日,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归国立。7月6日,萨本栋出任校长,翌日,七七事变爆发。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而厦门大学在萨本栋的精心擘画下,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淬炼成为“南方之强”。

萨本栋(1902-1949),字亚栋,福建闽侯人。著名物理学家、机电工程专家和教育家。
萨本栋出生于福建闽侯,1922年从清华学校被选派留学,先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专业,后在麻省伍斯特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师学位,再转学物理学,1927年获理学博士,论文《关于空气中的火花研究》《三相系统的非平衡因素》蜚声美国科技界。192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1936年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客座教授,次年3月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间任厦门大学校长。1944年5月,萨本栋应邀赴美讲学,次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干事。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派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并即先行到校视事(1937年7月8日)

1937年7月29日,国立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前排左三)、私立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前排中)、教育部督学丁绪宝(前排右三)与参加校务移交仪式的人员合影。
暂迁鼓浪屿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华南战场战况惨烈。同时,日军封锁中国海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8月24日,旅厦日侨开始撤离。萨本栋察觉敌人觊觎厦岛的野心,一面安排整理学校图书、仪器、标本等,迅速装箱以备万一;另一面仍照常地推进招生、延聘教授等校务,并于9月1日公布新生录取名单。

1937年9月3日日军突袭厦门
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是我国的东南门户、战略要地,日本侵略者觊觎厦门由来已久。1937年9月3日,日舰炮击磐石炮台、胡里山炮台、白石炮台,日机轰炸厦门市区,厦门军民奋起反抗,击中日军“箬竹”号驱逐舰。嗣后四个月里,除隔三差五有成群日舰不断炮击之外,日机共空袭厦门37次,造成我军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9月4日,厦大加速组织相关人员将各院部处重要文件、图书、仪器等进行打包装箱,搬运至鼓浪屿,借用闽南职业学校设立临时办事处,借用英华中学及毓德、慈勤等学校部分校舍作宿舍及教室。10月4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宣告新学年开始,厦大师生暂时得以安心教学。

厦大各院部处物资搬迁负责人员名单(1937年9月20日)

1937年12月20日,厦大全体师生员工在鼓浪屿英华中学前合影
筹备迁校
1937年10月26日,金门沦陷,与金门一衣带水的厦鼓岌岌可危。萨本栋校长当机立断,决定将厦大内迁至较为安全之地。10月起,萨本栋开始筹划学校内迁。他力排迁校大西南之议,决定将厦大内迁闽西山城长汀。
萨本栋提出选择校址的三个原则,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支持:
(一)要留在东南最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
(二)要设在交通比较通达的地点,以便利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
(三)新校址的环境,要比较优良,以使员生得安心于教导与求学。

《厦大通讯》第三卷第十期,1941年10月25日
长汀地处福建西部,是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边陲要地,为古代汀州府府治所在。此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0年代长汀城全景图

萨本栋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汇报迁校筹备进展及计划,请其予以支持。

厦大向福建省政府汇报学校暂迁鼓浪屿复课情形、迁汀计划,并请省府给予资金等支持(1937年11月29日)。

厦门大学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报学校迁汀动机及筹划、迁校经费等的报告底稿(1937年12月17日)
厦大内迁得到了长汀人民、驻守长汀的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及长汀县当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腾出办公楼、县文庙等公房,还协助租赁民房作为教室和宿舍。厦大迁校也得到沿途校友的倾力相助。

厦门大学1921级化学系校友,时任福建省立龙岩师范学校校长章葆真,为厦大内迁师生租赁房屋的函(1937年11月26日)

章葆真关于征招车辆协助运输、请部队于途中保护等迁校筹备事宜的函(1937年11月27日)
为确保内迁工作顺利进行,1937年10月至12月,厦大多次派教务长周辨明、校长秘书杨永修赴长汀实地勘察。

学校就委派杨永修等先行赴汀筹备迁校事宜致长汀县党部的信函底稿(1937年12月)

杨永修致驻汀福建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秦振夫商借公署房屋的函(1937年12月3日)

划拨给厦大的福建省第七区专员公署建筑图纸

划拨给厦大作为办公用房的专员公署近照
千里播迁
厦大数百名师生及上千箱物资要跨海渡江、翻山越岭迁运到800里外的长汀,不可谓不艰难。为使迁汀工作安全顺利完成,萨本栋带领师生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详尽讨论行动规划,对各项事宜做出了周密安排。

抗战时期战区示意图(局部)

厦大致函汀漳师管区接运厦大图书事宜

萨本栋致信厦门海关监督署,请其对厦大内迁物资派发通行护照。

厦大职员邬宽斌向萨本栋汇报迁运物资的过程及安排(1937年12月20日)

厦门大学迁汀途中搬运图书、仪器、物资等的来往信函(1937年12月)
厦大积极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就人员、图书、仪器等迁运事宜请求给予放行,同时商请派遣车辆协助运输及部队随行保护,以保证内迁工作安全顺利完成。为确保师生员工在迁徙过程中安全有序,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厦大教职员旅行团办法大纲

厦大教职员旅行办法补遗

漳州至长汀路线图
弦诵不辍
1937年12月24日,厦大全体师生分批开拔,横渡鹭海,跨过九龙江,翻山越岭,经过20天的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12日抵达长汀。1月17日,厦门大学的复课铃声在长汀响起。

厦大致函邮政总局,告知厦大全部人员已迁至长汀,此后邮件印刷品请直转长汀。

1938年1月,厦门警备司令部致函祝贺厦大内迁顺利完成并在汀复课。
1938年4月6日,时值厦门大学建校十七周年纪念日,为振奋师生情绪,学校在长汀举行了隆重的校庆纪念活动。

1938年4月3日,厦大十七周年校庆前夕,萨本栋校长在《唯力》上发表《勖勉同学词》,勉励师生“在艰危中须特别努力份内职务”“对暴日只能抗战”。

厦大师生及来宾在长汀文庙大成殿前合影(1938年4月6日)

十七周年校庆,嘉庚楼在长汀奠基。
1938年5月9日,日军进攻厦门。11日,日机轰炸厦大原址,投弹50多枚。13日,厦门沦陷。厦大校舍损失惨重,生物院、化学院、兼爱楼等被毁,仅遗群贤楼群及博学楼。

生物院及化学院


生物院破坏后之遗迹 化学院破坏后之情形


厦大校园被日军占领,成为其司令部。
因为内迁及时,组织有序,厦门大学大部分图书、仪器设备得以保存,免遭战火损毁。厦大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也为后续学校的发展保存了良好根基。内迁长汀不久的厦门大学成为了“沿海仅存之国立最高学府”1“东南唯一国立学府”2“粤汉路以东仅存之唯一国立最高学府”3。

厦大十八周年纪念日报道:厦门大学为“突出前线之唯一国立学府”(《厦大通讯》第一卷第五期,1939年5月1日)。
(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供稿,出自“烽火弦歌 南方之强-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办学历史档案展”)
【注释】
1.《闽北日报》,1939年7月15日;
2.《申报》,1939年10月16日;
3.《厦大通讯》,第二卷第十二期,1940年12月25日。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厦大校史资料》(第2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2].洪永宏:《厦门大学校史》(第1卷),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3].石慧霞:《萨本栋传——民族危机中的大学校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