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社会各界深情送别黄本立先生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来源:宣传部

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光谱学家、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先生于2025年6月29日16时56分在厦门安详辞世,享年100岁。

7月3日上午,黄本立先生告别仪式在厦门举行。福建省、厦门市有关单位领导,兄弟院校、科研院所领导和专家学者,厦门大学校领导、离任校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师生代表及黄本立先生的亲属和生前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等满怀崇敬与无尽哀思前来送别,沉痛悼念黄本立先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在告别仪式上介绍黄本立先生的生平。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主持告别仪式。

敬亲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左右两侧题有“本立立本,百载躬耕,南强树范弘中外;光谱谱光,一生求实,精仪载道耀春秋”大字,真实映照了黄本立先生爱国奉献、严谨治学的一生。

张荣表示,黄本立先生是勇攀高峰、引领创新的科学家,是乐教爱生、桃李满园的教育家,是克己奉公、丹心赤诚的报国者。他敢为人先、矢志不渝,立德树人、奖掖后学,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原子光谱分析的开拓与创新,以言传身教展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者风范。他一生以国家需要为坐标,用行动诠释最纯粹的报国初心。黄本立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国光谱分析事业的巨星陨落。他的家国情怀、严谨学风与大师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兄弟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同事代表、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江云宝,学生代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晓梅深情缅怀了黄本立先生,家属代表、黄本立先生之女黄英动情地回顾了与父亲的点滴往事,表达了对父亲无尽的哀思。

哀乐声中,大家缓步来到黄本立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黄本立先生三鞠躬,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邓力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谢素原;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黄培强,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厦门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陈宏,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秋松,民盟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二级巡视员黄敏沁;集美大学党委书记邱伟杰,集美大学原校长李清彪,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王建华,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廖志丹,厦门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辉等现场参加告别会。

仪式后,在场人员及自发前来送别黄本立先生的厦大师生代表、黄本立先生生前亲友、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胸戴白花、手持白菊,依次上前向先生献花、鞠躬,作最后的告别。

黄本立先生住院期间,省市领导和兄弟单位同仁,多次前往医院探望、慰问。厦门大学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多次到医院和家中探望、慰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为救治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治丧期间,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黄本立先生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向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告别厅摆满花圈,寄托着人们深切的哀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王光谦同志,以及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温家宝、吴官正、王岐山、张高丽、刘鹤、蒋树声、张宝文、张梅颖、陈晓光等同志敬献花圈、发来唁电,对黄本立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对亲属表示慰问。

通过前往医院看望、赴家中和学院吊唁、发来唁电唁函、敬献花圈等方式表示慰问的还有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国务院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沈丹阳,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洛林,以及徐辉、田刚、曹卫星、程红、张道宏、陈群、邓秀新、郑功成、谢经荣、霍金花、王学成、吴为山、张彦、崔永辉、王永礼、林文斌、周联清、林瑞良、李兴湖、阮诗玮、孙大海、伍斌、杨国豪、张国旺、于吉红、张希、丁奎岭、高松、朱之文、张涛、欧阳明高、龙庄伟、袁行霈、吴正德、王维城、张圣坤、李重庵、张平、索丽生、郑惠强、葛剑平、倪慧芳、洪华生、叶双瑜、姚建年、张展霞、周大旺、叶燊、郭国云、王雪敏、季翔峰、孔曙光、胡文平、马新宾、叶世满、黄菱、金能明等;近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内外知名院士专家;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王豪杰、吴宣恭、林祖赓等离任校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崇惕、赵玉芬、焦念志、韩家淮、戴民汉、林圣彩、郑南峰,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支唐,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宁邵等;黄本立先生生前亲朋好友、同事和学生等。

敬献花圈、发来唁电唁函的单位有: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共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人民政府、政协福建省委员会、中共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厦门市人民政府、政协厦门市委员会、中共江门市委员会、江门市人大常委会、江门市人民政府、政协江门市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学部工作局、化学部;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院士专家交流协会、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中心、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委教育工委、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总工会、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厦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市委员会;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五邑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国化学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福建省化学会、福建省化工学会等学会、机构;黄先生母校梅州市梅州中学、佛山市第一中学;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以及校内各部门、各学院、各研究院、各附属单位、各校友会。

治丧期间,共收到单位和个人的花圈632个,收到唁电唁函108份。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生于中国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1949年就读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1986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调任厦门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等。

1955年,黄本立先生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进行光谱分析实验

黄本立先生秉持“理论、应用和仪器装置”三位一体的科研理念,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原子光谱分析的开拓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毅然放弃赴美留学机会,加入东北科学研究所。在艰苦条件下,他建立了多种金属元素光谱测定方法,创制国际公认的“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成功研制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等。1980年代,他承担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完成我国首批固体环境标样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定值分析,研制出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有力推动环境监测技术进步。1990年代,他开创强电流微秒脉冲辉光放电技术,研制国际首台瞬短脉冲辉光放电质谱仪显著提升元素检测灵敏度。进入新世纪,他积极探索原子光谱技术发展新方向,倡导金属组学研究。七十余载深耕不辍,先生在原子光谱及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等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突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近20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被誉为“中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开拓者、领路人和自研科学仪器的先行者”。

1990年,黄本立先生与第一批博士后合影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黄本立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光谱学习会”和“物理光谱班”的骨干教师,为国内外10余个原子光谱培训班倾囊相授,培育出一大批光谱分析领域的领军人才。1986年,他响应国家建设经济特区的号召,赴厦门大学任教。作为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首位博士生导师,来厦不久便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分析化学博士点并成功获批;吸引3名留美博士进入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我国第一批分析化学博士后。在他的带领下,建成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从花甲到耄耋,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以“治学先立德”的理念滋养学子心田;倡导仪器自主研发,鼓励学生“搭仪器、攻难关”,在实践中锤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捐资设立“黄本立奖学金”,勉励学子做有硬核本领、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人”,他以言传身教展现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师者风范。

1993年,黄本立先生与学生在实验室讨论辉光放电质谱仪的研制方案

从战火中辗转求学的少年,到新中国科研一线的先锋,再到教育战线的“大先生”,黄本立先生一生以国家需要为坐标,用行动诠释最纯粹的报国初心。在长春工作的36年间,他为国防工业建立不锈钢光谱分析法,助力航空材料研发;为“两弹一星”关键材料建立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创新化学分离与光谱联用技术;在苏联专家撤离的困难时期,他带队攻克高压火花光源技术,实现仪器自给。为推进科研开放与国际合作,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他竭尽全力筹备国际学术盛会,成功申办并主办了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这一盛会成为中国光谱分析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近几年,虽年近百岁,他仍坚持将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信息分享给后辈,拄杖走进实验室,俯身指导中青年团队攻克高端仪器研发“卡脖子”技术。他心怀桑梓,关注青少年成长,为地方公共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将科学报国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2005年,黄本立先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一门心思做好什么”,这句质朴的话语,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毕生心血诠释了科学家的担当、教育家的情怀和报国者的赤诚。他留下的家国情怀、严谨学风与大师风范,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光,将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宣传部 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戴佩琪】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