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涓涓细流汇青春能量 敬老爱老与师者同行——记我校敬老爱老服务志愿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来源:

前不久,《人民政协报》刊登了一则题为《悟师者风范 ——厦门大学老教授黄炳辉的故事》的报道,讲述了人文学院敬老服务志愿者与黄炳辉教授温暖人心的帮扶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厦大校园中还有许多,且让我们走近这些有爱的志愿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黄爷爷”家中的常客

“黄爷爷,我们来了!”下午三点到六点,人文学院退休老教授黄炳辉的家中热闹起来了,时常传来交谈过程中的欢声笑语。

黄教授如今已87高龄,老伴每周都得在保姆的陪伴下到医院透析。上了年纪的他行动有些不便,独自留在家中,老伴真的是放心不下。知道这一情况后,人文学院高度重视,开始组织关爱黄炳辉教授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周一与周四的下午,至少有两名志愿者结伴前往黄教授家中陪伴。

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生陈金竹从微信群看到招募信息,便毫无犹豫加入。她说,因为从小到大由外公外婆带大,她喜欢与老人相处,感觉“很舒服”。读报、寄信、聊天……工作容易,热忱却未消减,她到“黄爷爷”家中的次数也最多。

志愿者聆听黄教授讲述人生故事。

关爱老教授的项目发起后,黄教授家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位“洋客人”——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生平伟江。上一个寒假,绝大部分同学回家过年,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空档困境,来自美国的平伟江看到群里的公告,随即报了名。平伟江住在校外,每次都得坐一小时公交才能到“黄爷爷”家中,他喜欢与“黄爷爷”交流中美文化、畅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从寒假的“救活者”到这个项目的长期志愿者,平伟江说,和黄教授的交流对自己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他早已不把这当成是一种志愿服务,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友情无关乎年龄,黄爷爷是我的忘年之交”,平伟江说。

在几次的接触之后,平伟江发现黄爷爷视力不好,看报只能用放大镜阅读标题,很是心疼。他想:“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可以为黄爷爷做些什么?”于是,他在网上搜寻了《庄子》文本,拷贝到word文档中,转换成繁体字,加大字号,竖排,发给淘宝卖家装帧。黄教授收到这份定制版的礼物后非常感动,他对平伟江说:“你是在用你的心温暖我的心!”

在这群志愿者看来,看望老教授是“双向的受益”,他们既是施益者,更是受益者。黄教授一直记着陈金竹在研究金庸,看到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便剪下来送给她。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生刘艳楠回忆,有位志愿者与黄教授探讨“生态批评”,黄教授对此未有涉猎,便虚心听取,随后查阅了大量资料,第二周与之深入对谈。她说:“黄爷爷的求知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生、党支部书记李月兰是第一位到“黄爷爷”家中的志愿者。她说:“黄爷爷是真人图书馆,他在人生态度、学术等方面给予我们的帮助,比实习来得更多。”

黄教授用“趣相投,心相通”形容与学生志愿者的交往。在同学们的陪伴下,黄教授的孤独感逐渐消融。而从自称“杂家”的黄教授口中,同学们听到了其求学从教的过往,王亚南、陈景润等先贤的故事,人生哲学与时事政治……黄教授勉励他们:“你们要焕发青春,与新时代同行!”志愿者们说:“到黄爷爷家中的时刻充实且有意义,我们得到了比想象中更多的收获!”

英语班的老师们

当老年遇上英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走进厦门大学老年大学英语班或许能找到答案。特别的是,英语班的老师们可都是学生志愿者。

外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高凌雪是厦门大学“E晚情深”老年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的组织者之一。她介绍,英语班面向的主要是学校退休教职工以及在职教职工的父母,出国旅游、与国外亲人团聚、教育孙辈等,老年人提升英语口语水平的需求比想象中强烈。对于志愿者选拔的标准,她说,经验并非硬性要求,“有足够的时间、热情与耐心,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即可”。

周四上午三四节,郎朗书声在英语班的教室回响。外文学院2018级硕士生顾蒋忆是当堂课的主讲,面对底下19位爷爷奶奶辈的学生,他已经一扫刚开始参加项目时的紧张状态,项目的组织方创新性地安排了9位学生志愿者助教穿插坐学员们中间,既减轻了台上讲课志愿者的压力,也很好地满足了学员们个性化答疑、读音示范等需求。

志愿者耐心地纠正发音。

退休教职工王慧珍这学期报名了老年大学的英语培训班,来上了几次课之后,她感觉自己“口语顺溜了”,决定下学期也要报名。最让她感动的,是身边的志愿者一个词一个词陪着朗读,帮她解决发音的问题,她说:“我们以前学习英语,主要是学习语法,相当于‘哑巴英语’,到了生活中都不会讲英语。这种生活题材的教学方式非常好,志愿者们懂得老年人的心理,很有耐心,都很棒!”

如今,主题课堂教学模式蔚然成型,教学内容由志愿者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自主设计。老人们关注实用性强的海关通关、海外购物等话题,志愿者们就摘取高频对话内容,现场情景模拟,让他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此外,课程内容还增设节日主题和热点普及主题。例如,金砖会晤期间,志愿者特地为给老人教授相关词汇,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是今天的PPT、字母歌和教案,爷爷奶奶们可以看一下!”“有了录音我们就更有信心学好它。谢谢!”教学早已拓展到线上,厦大英语班61个人的群聊总是热热闹闹的——课堂教案和对话录音上传,方便课后复习;志愿者每周定时答疑,主动关怀;老人们自发分享经验,抒发真挚感谢……

据了解,三年来,“E晚情深”老年英语大学志愿服务项目教学对象已逾230人次,招募志愿者逾350人次,累计志愿时长达1280小时。项目荣获2017年厦门大学优秀志愿项目奖,今年获得了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不仅如此,项目于2017年还被复制到厦港社区,服务人群更加广泛。

外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廖诗语一入学就加入了这一志愿服务队伍,喜欢与老年人“交朋友”的她说:“爷爷奶奶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倾听我们的想法,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谈及志愿服务感悟,外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董誉丹说:“有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与一群可爱的老年人相处很愉快!”高凌雪则说:“在志愿过程中,我们与老人们建立友谊,又可以在他们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反观自身,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晚晴里的“益家人”

2012年,校团委举办的“厦门大学首届志愿服务策划大赛”孕育出了“益家人”社团,让其成为厦大首个专门致力于服务退休老教授的学生社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生林灵杰是“益家人”的创办者。在参加项目策划大赛时,他秉持着“最好的敬老不是走出去慰问,而是让所有身边的老人得到温暖”的理念,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服务项目确定为小家电维修、电脑操作指导、电子产品使用教学等。这份策划获得比赛的第一名后,林灵杰觉得敬老助老这件事不能只停留在“策划”层面,要真真落到实处,于是他邀请了身边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益家人”社团,考虑到学校里有庞大的离退休教职工群体,他主动向学校离退休处寻求帮助,请离退休处的老师指导社团的工作,并且通过离退休处设立了“爱心热线”,厦大的离退休老同志们有需要只要拨打“爱心热线”,就会有志愿者上门服务。林灵杰说:“老人们有需要,我们就去做。”

5年来,社团中诞生了一批敬老服务的榜样,叶雅燕就是其中一员。她是“益家人”社团学生志愿陪伴小分队的成员,亦成了离休干部萧丽娟的“第七个快捷拨号人”。叶雅燕报名志愿的初衷是“我喜欢我的奶奶,因为这种喜欢,对和奶奶一样的老人都有一种爱戴和敬意。”

从第一次到“萧奶奶”家中自我介绍的拘谨,到后来陪她看病买药逛超市、陪她见老友、共弹《鼓浪屿之波》,她的一举一动总能获得“萧奶奶”的赞许。独居厦门的萧丽娟将手机快捷拨号键一到六号设置成了邻居、保姆等紧急联系人,她对叶雅燕说:“能不能把你的号码也存个数字!” 叶雅燕深感与萧奶奶交往的关键词是“幸福”,她说:“我是206人的微信好友,349人的QQ好友,这些都比不上成为萧老师的7个快捷拨号人之一。”

志愿者在冬至与离退休教职工一同包水饺、话家常。

“把老人当成家人,老人也把我们当成家人。”如今,新老“益家人”接力助老,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的便利和关心也愈发多样:有结对看望老人活动,跟老教授交流学习、钢琴、摄影等;结合不同节日举办活动,如重阳节登山、冬季编织围巾、教师节问候等;积极辅佐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比如老年人运动会、游园会等。谈起这个有爱的社团,志愿者们说:“社团让我们和老教授们真正成为‘一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尽我们的‘孝道’。”

在2017--2018学年,87位志愿者参与到每周一次的“晚晴益家人”长期探访活动中,恒长关怀21位老人,共累计9180分钟的陪伴。而在刚刚结束的冬至,“益家人”的志愿者们在海滨餐厅与爷爷奶奶们一起包饺子、话家常,欢声笑语弥漫,温情打动每一个人心。“益家人”现任社长李晴怡说:“在社团的这一年里,我收获着很多感动。我们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子,却能在这里被人爱着,又爱着他们。我想,这是每一个‘益家人’心中最为快乐的事。”

让敬老志愿服务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主动参与的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不仅奉献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老人生活中的困难,也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汲取着来自老一辈的教诲与启示,助力自身成长成才。

据校团委统计,目前,全校由学生自主设计、发起、参与的敬老类志愿服务项目有十余项,除了上文提到的“朝霞夕阳相映红”关爱离退休老教授志愿服务活动、“E晚情深”老年大学英语教学行动、晚晴益家人志愿服务项目,还有软件学院的“e家人”系列敬老活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晚晴关怀活动、管理学院的“情暖演武”敬老爱老志愿活动等项目的长期开展,将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涓涓细流的青春正能量相融合,形成了志愿服务中的别样风景线,他们或关注电信网络诈骗,或聚焦老年人的社交媒体使用,或为老年人举办生日会……敬老志愿服务在厦大校园里已经蔚然成风,希望更多同学加入敬老志愿服务中,用真情书写属于自己的厦大记忆。

(宣传部 林济源 校团委)

责任编辑:林济源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