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办的“基因、族群与文化:跨学科的探索”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南光楼320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王传超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锦州医科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甘肃政法学院、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参加了会议并做精彩报告。

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李伟中代表厦门大学致欢迎辞,他对“基因、族群与文化:跨学科的探索”工作坊的举办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李伟中充分肯定了应用分子DNA探索族群起源和演化历史这一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以及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在基因、族群与文化跨学科研究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并希望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能够为加强厦大与各高校人类学方向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为推动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一流学科群做出贡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先清教授致辞,他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和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强调了厦大人类学立足于人类学“四分支”即文化、语言、考古和体质学科传统,在继续保持建制完整、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及传统优势地位的同时,跨学科优化整合,积极建设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医学和应用人类学、考古和遗产保护、基因和族群历史四大学科群。
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张海国教授做题为《中国全民族肤纹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他过去30年来所完成的国家所有民族的肤纹参数调查这一浩大工程,并应用肤纹学结果否定了台湾原住民南来说。锦州医科大学生物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体质人类学学科带头人温有锋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对中国境内的近千名通古斯语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成人的头面部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的结果。广西政协委员、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秀峰教授介绍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二十多年来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人群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体成分、骨密度、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及广西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西藏民族大学高原病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康龙丽教授介绍了他们对西藏地区各民族群体遗传多样性从ABO血型到DNA多态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对适应性良好的高原民族和适应不良所导致疾病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王传超教授介绍了最新的古DNA研究成果,指出东亚族群南北遗传差异可追溯至7000年前,东亚的农业传播也伴随着人群基因流动,以及Afanasievo、Yamnaya等青铜时代早期草原人群向中国西北的流动等。右江民族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的宾晓芸副教授介绍了FGF-2基因与广西壮族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姚宏兵副教授介绍了甘肃藏族Y染色体27个STR位点的多态性研究,并对法医人类学的身源鉴定提出自己的思考。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的韦兰海博士后介绍了Y染色体所揭示的南岛语祖先人群的双重起源。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的高天俊博士后介绍了如何应用演化生物学中新发展出来的演化网络理论来重建和分析藏缅语的演化网。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彭峪领队青岛土山屯墓群发掘情况简介及古DNA研究展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张群博士从体质人类学角度探讨了宁夏地区新石器—先秦两汉时期的人群地理变迁。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孙瑾博士介绍了基于苗瑶语音变规则的地理空间分布研究,郭健新博士生通过考古和分子人类学的证据介绍了台湾和菲律宾史前人群迁徙和文化互动,范志泉博士生通过整合语言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最新成果讨论了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

与会专家热烈讨论了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古人类DNA技术给中国生物人类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调了生物、考古、语言和文化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次跨学科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为人类学各领域专家学者互相沟通交流、促成合作提供了机会。
(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