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信和淡定,真抓实干,在顶层设计、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设与创新,学科布局更加合理、主流特色更加鲜明、一个正迈向世界一流、具有中国特色、厦大传统的学科体系将趋形成。
优化结构,学科实力明显增强
5年来,厦大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主流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以稳健的发展势头迈步向前。2017年9月,国家正式颁布“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厦门大学成功入选3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统计学5个学科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截至目前,学校设有6个学部、28个学院和15个研究院。学科专业涵盖了教育部目录除农学与军事学之外的11个学科门类。拥有3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5年来,学校坚持传统优势学科,紧贴国家需求,瞄准学术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航空航天等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与发展,建构了文、理、工、医协调发展,学科整体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我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民族学、天文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鉴于学校总体学科实力和水平,我校成为首批20所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单位高校之一。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校海洋科学、应用经济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生物学等7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位列全国前10%的学科数比第三轮学科评估增加3个,10%-20%(不含10%)的学科数比第三轮学科评估增加3个,位列前30%学科数居全国第13位。

厦门大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增长情况(2012-2018年)
随着学科整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一批学科和学科方向已经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良好态势,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学科基础。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数据,我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已经达到13个,在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居第15位,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强。在QS学科排名中,我校有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300强;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我校有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强,13个学科进入前200强,17分学科进入前300强。
内涵发展,多措并举深化改革
学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个精准有力的改革举措长效推进。5年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推出系统改革举措,以一流为目标,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力求学科在“高原”有“高峰”。
5年来,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统领和指导,深入实施《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主动扎根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努力培育和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厦大学派”。学校不忘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按国际水准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巩固提升基础理科。瞄准工程技术前沿和未来产业方向,推动工科和应用学科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等重大计划,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在《厦门大学关于加强医学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落实中,学校加大医科建设投入,加快附属医院建设,探索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新模式,努力使医学学科成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新增长点。这一系列举措形成组合拳,为构建符合学校目标定位、面向未来发展方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学科体系注入重要力量。
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三位一体,打破学科壁垒,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从2013-2014学年起,以突出研究生研究能力为重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实施“三打通三融合”的综合改革,即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机制改革,推动硕博士课程资源打通、硕博学制打通以及国内国际培养打通,促进了博士生培养过程与科学研究融合、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融合、课内与课外创新创业融合。2016年,以“三打通、三融合”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成果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017年,基于“三打通、三融合”前期改革基础,学校被列入教育部博士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C9高校等14所高校共同作为试点单位开展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中央要求,新的综合改革方案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群为基础,以重大科研需求为导向,制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和支持跨学科建立导师团队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真正形成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机制。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从做好“985 工程”过渡期建设经费安排和下达工作,到积极推进部省市重点共建工作,争取中央“双一流”引导专项经费、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配套经费,学校深入调研学科建设情况,认真管理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自评工作,保障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
聚焦中心,统筹推进建设一流
5年来,学校创新机制体制,扎实推进目标任务实施。各部门、各学院亦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主动作为,真抓落实,将“路线图”转化为“施工图”,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实现总体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心存紧迫,先谋后动。2016年10月,《厦门大学“十三五”规划和远景规划》正式印发实施,明确将“实施卓越学科战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作为下一阶段6大战略任务之一。
2017年12月,学校科学编制并正式公布《厦门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凝练重点方向,强化优势特色,推进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通过实施学科分类管理、分层次建设,着力打造化学与物质基础等11个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协同攻关,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校自上而下聚焦中心任务和发展主业,积极为一流学科建设贡献智慧。2017年,覆盖全校36个学院(研究院)的“双一流”学院专题调研,启发了学校、学部和学院“双一流”建设的深层次思考;2018年初,学校召开务虚会聚焦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紧抓谋划,把理念、蓝图扎实体现在实践中;学校召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研讨会、文科科研机构工作会议等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融合发展,促进交叉优化生态。因为有了不断推进的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的保驾护航,学校综合改革发展态势良好,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优势特色明显增强。5年来,学校基础学科愈发雄厚,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学科话语权、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厦大学科历史传统的发扬中,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厦大学派”正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战略服务能力。5年来,学校将学科建设融入卓越贡献战略之中,立足福建,辐射全国,布局“一带一路”,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提高学校对国家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5年来,突破学科界限,打破行政壁垒,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以重大项目为纽带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日趋完善。得益于基金扶持、成果认定、政策倾斜等多元手段,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散养”境遇正向深度交叉融合积极转变。
(宣传部 林济源)
责任编辑:林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