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第三届、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五次会员大会在江南大学召开。我校申报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发展》获评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十佳示范项目。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代表学校获颁证书。此前,我校申报的“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系列活动获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十佳示范项目;“在奉献中将爱国融入南强血脉”获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奖”,这是我校第三次获奖。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由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自2014年起已连续开展了四届,成为高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活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传承发展•自信担当”为主题,最终共评选出10个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30个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我校申报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发展》在本次会上进行展示交流,获得与会兄弟院校同仁好评。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充分依托“海丝文化”研究传承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优势,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多渠道助力育人建设;拓宽载体与内容,打造“海丝文化”精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承弘扬“海丝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融入校园生活方方面面,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宣传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海丝文化传承发展
厦门大学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有着“海丝文化”研究传承的深厚积累和独特优势。近年来,厦门大学充分依托综合学科资源,紧扣时代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将“海丝文化”的研究传承从科研与课堂延伸至课外,形成了学校主导、师生共享的发展模式,并与爱国爱校教育、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打造出一大批覆盖面广、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品牌项目。
课堂内外相结合,多渠道助力育人建设
学校以“海丝文化”为基础,高度提炼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核心内涵,既用好第一课堂,又丰富完善第二课堂,通过特色文化形式深刻实践“当代海丝文化”发展与传播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通识教育注入“海丝”特色。我校长年开设名师讲授、受益面广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实现对各学科学生的普及。在核心通识课程中,诸多课程都将“海丝文化”列为重要内容,至少有42门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2013年推出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式课程以来,目前已开设499讲,教师不仅来自17个学院,也包含业界专家。其中《中华文化巡礼》、《认识中国》等主题课程都将“海丝文化”作为重点章节纳入其中,使同学在形式丰富的课程中受益匪浅。
基地场馆传播“海丝”文化。厦门大学是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也是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构建起了科普、学术、文化、实践、国际交流等五大教育平台,将“海丝文化”与“海洋文明”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育人内容,提升育人实效。95周年校庆开馆的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共有6000多种标本,集展示与互动于一身,带广大师生和领略厦大海洋学科的悠久历史和最新的海洋科技研究热点,将植根于厦大之中的“海丝文化”因子广泛传播。
社会实践践行“海丝”精神。学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契机,招募重点团队,组织青年学生实地调研,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建言献策,探访海丝文化起源、探寻海丝文化足迹、挖掘海丝文化内涵,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近距离感受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仅2017年,就有27支社会实践团队支团队踏上征途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实践课题开展相关调研。其中,厦门大学“丝路寻梦”实践队被评为2015年“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圆梦中国”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团队。
拓宽载体与内容,打造“海丝文化”精品
学校不断创新方式载体,通过报刊、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打造融媒体平台,将弘扬民族精神和大学生文化建设纳入“海丝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中,推出了涵盖校园文化精品、主题活动、学术论坛等系列品牌项目,力求实现学科发展与育人功能的最优组合。
校园精品文化精彩纷呈。近五年来,厦大校园文化建设以“礼敬中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线下,全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为发展路径,凝炼品牌特色,形成“一院一品、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如今已经形成一批耳熟能详的精品项目浸润师生心田:如话剧《陈嘉庚》将校史与华侨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校庆精品项目;精心改编和再创作大型音乐史诗《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远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收获各界好评,其中《长征组歌》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海丝”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依托“南洋文化节”与“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及赛事,推出大批海丝主题系列活动,丰富师生对“海丝文化”的认识。举办“新青年说国学”系列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四年来共举办活动16场,将“海丝文化”融入传统国学精髓与现代哲学之中。以“南洋文化节走进校园”的形式,通过在厦大、集大的南洋电影展映活动,让高校学子了解海丝文化,阅读南洋故事,搭建起新世纪海丝的沟通桥梁。精心筹办海洋文化月系列活动,将“走进海洋”实验技能大赛、海洋知识竞赛等子活动纳入其中,产生品牌活动的聚合效应。
“海丝”主题研讨热烈活跃。我校通过“南强讲座”、“跨界论坛”、“百科知识讲座”、“凌峰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海丝文化、研讨前沿问题。由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通过与台湾高校合办“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两岸在海丝领域的研究成果互动;海洋周主论坛、海洋周科技论坛、防灾减灾国际论坛、海洋事务研讨会、促进东亚蓝色经济投资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会议,为科学家和政策决策者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传承弘扬“海丝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学科资源和地域特色资源的优势,在“引进来”的同时,努力“走出去”,加强海外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依托马来西亚分校架起“教育丝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从2011年开始筹备,2016年2月迎来首批新生,是第一所在海外设立的中国大学分校。分校被誉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教育明珠,“教育丝路”育人作用尤为突出。分校现有学生2800余名,不仅吸引更多中国学生到马来西亚学习,也为其他国际学生,尤其是东盟各国学子提供更多选择。分校的汉语教学,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东盟各国学子。2017年7月,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学生获第二届国际华语水平大赛团体一等奖。
依托“海上厦大”传承嘉庚精神。由厦大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000吨级大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是世界同级船的先进水平,被列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依托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嘉庚”号正成为在东盟地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科学教育以及科技交流的“海上厦大”,为当代“海丝文化”传播发展提供特有平台。目前,连接本部、马来西亚分校两个校区的教学实习与培训正在规划当中。
依托孔子学院传播“海丝文化”。我校现有共建的16所孔子学院中,有4所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丝路教育”理念下,学校依托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还利用中国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例如,菲律宾孔子学院举办“一带一路”图片展,展现了古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上重要节点城市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以“丝路瓷语”为主题的孔子学院日活动;泰国皇太后大学举办“一带一路”与泰国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展示着“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于2017年7月成立,致力于打造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领域位居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学校以此为契机,继续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整体推动“海丝文化”主题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闪光点,提炼“海丝文化”精髓,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融合,努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