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院潘越教授为法学院全体师生作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传达》的报告,法学院全体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
潘越教授结合自己参会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地讲述了这次为期十五天半的两会盛况,从大会概况、大会主要精神、福建代表团履职情况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福建团审议情况等几个方面传达了大会精神。这是法学院全体师生第八个政治理论学习日。经过认真研究和精心部署,法学院党委于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共开展8次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和7次“固定党日+”活动,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富有创新性的活动内容,让师生党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强化组织有保障
法学院党委精心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政治理论学习和“固定党日+”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学院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党支部书记履行直接责任,指导全院师生和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以政治理论学习和“固定党日+”活动为载体,统筹“三会一课”、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提前制订计划,上报方案,发出通知。内部活动确保所需物资、人员及时到位;对外交流活动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购买出行险和必备药品。学院从党建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确保政治理论学习和“固定党日+”活动正常开展。学院以贯彻执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固定党日+”活动制度的情况,作为年底教职工和各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法学院还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手段,在官方网站开辟“党建动态”专栏,并通过微信专题等形式及时报道政治理论学习和各支部党日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总结,落实留痕管理。推广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扩展活动效果,以理论学习和“固定党日+”活动促进学院内涵建设。
走出校门进社区
法学院一贯重视利用厦门本地教育资源开展支部活动,在部署“固定党日+”活动时,更是注重结合本地资源,让师生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开展走访考察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作用。
2017年11月和2018年3月,法学院分别组织两批师生党员前往同安白交祠村考察调研。白交祠村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交界地带,是厦门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昔日属于“闻名”的高山边远贫困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分别于1986年4月7日、1998年10月16日两次来到白交祠村慰问考察,指导脱贫致富。如今,这座偏僻山村在习近平同志的殷切关怀下,如沐春阳,蓬勃发展,多次被评为厦门市、同安区“文明村”、军民共建“美丽乡村”、“巾帼示范村”、“平安先进村”等。
法学院师生党员在考察白交祠村时,通过与村支书、驻村干部和村民的座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体会基层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参访当地的田园、茶山,深刻理解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还通过观看高山党校教学片,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深化活动意旨,树立崇高理想。

视听结合促提升
法学院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时,不仅引导师生党员深入学习重要文件、著作和规章制度精神,还善于利用视听媒体,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师生党员集中、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提高了师生党员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7年10月,法学院全体师生党员分别在学院通过网络视频直播集体收看十九大开幕会及闭幕会,并结合工作和学习实际,对十九大报告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尤其针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提到的“伟大工程”、“美丽中国”“不忘初心”“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等新概念、新判断,谈感想、谈体会、谈理解。师生党员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学习促研究,用十九大精神坚定信念,强化实践,真正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2018年3月,为进一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法学院师生党员于当天下午走进万达影院共同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观看爱国影片,既加强了师生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又丰富了师生党员的工作与学习生活。师生党员纷纷表示被影片所展示的国家的高速发展所震撼,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
(法学院)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