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孔子学院办公室 范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孔子学院办公室紧密围绕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工作部署,奋勇开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已在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共建设16所孔子学院和47个孔子课堂,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承建数量最多的中方合作院校。近五年,孔子学院累计注册学员16.7万人次,举办文化活动3650场,受众94.7万人次;基地承接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专项培训任务106项,培训学员4398人,满意度高达97%以上。组织研发的“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成为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精品网络资源平台。积极推进校际、地区间的国际合作,组织“三巡”活动,承办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等等。同时,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仅2017年,58篇关于基地及合作孔子学院工作讯息的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西兰电视台、BBC等国内外重要新闻媒体上刊发。2017年,我校继2013、2014、2015年连续获奖后,第四次荣获孔子学院总部颁发的“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称号。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紧紧围绕“深化合作,创新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高校“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聚焦“孔子学院升级2.0版”、“专项培训提质增效”、“队伍建设练好内功”三大工作重点,推动汉语国际推广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思想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站在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推广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必须加强思想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我们要坚持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利用党课、培训学员的理想教育课程等,采取专家辅导学、集体研讨学、延伸外派教师共同学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创新在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中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机制。坚持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承接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专项培训中,凝练精品课程,完善“中国梦与汉语国际推广”等系列思想教育课程;凝聚优质师资,坚持思政理论专家、先进人物、优秀院长上讲堂制度。坚持在培训学员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坚持师生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固定党日+”,坚持“书记有约”活动,坚持开展志愿者经验分享交流活动等,全面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二、努力练好内功,讲好中国故事。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和国家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练好内功,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我们要继续坚持政治把关,完善教师的准入、考核、选拔、派出机制,加强政治引领。要严格教学管理,坚持领导听课制度、课堂管理制度、教学反馈制度,积极参与教学大赛,促进教学能力提升。要发挥语言与文化教研室的作用,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继续组织科研团队,完善案例库平台建设,教材项目开发等,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出文化精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及志愿者”选拔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宣传工作机制等等,以严格管理促进能力提升。
三、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我们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要求,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在“互相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孔院校训下,以国家战略为目标,以语言交流为纽带,不断深化合作,促进文明互鉴。继续完善孔子学院绩效评估体系,促进孔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大学的深度合作;继续组织艺术团专家团开展文艺巡演、中医巡讲等“三巡”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我校孔院十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化校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孔院日、大学日等活动,加强优势学科对接,增进师生互派,为“双一流”建设助力;继续做好院长、教师、志愿者和来自海外的春/夏/秋/冬令营团组培训工作,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国内外力量建设;推动和促进地区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让孔子学院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沟通的“高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