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助(1914-1941),烈士,又名道助,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人。早年就读海军办的马尾艺术学校,在校接受革命思想。1931年在福州英华中学学习,被选派参加上海“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同年冬经叶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秋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北大前身)学习。在校期间积极从事学运工作,发动罢课、罢工、示威游行。王助的革命活动引起学校当局不满,强令他离开燕大。
1933年初王助回到福州,党的关系仍在燕大,同年秋转入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同年冬,党组织派他出席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留在瑞金。1934年8月,受党的指派到闽北苏区工作,先后任闽浙赣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闽东北军分区政委,率独立师转战在闽赣边区,协助黄道书记指挥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打胜了许多有影响的战斗,为巩固和发展闽北游击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1936年4月,闽赣省委任命王助为闽东北分区党委书记,领导反“围剿”斗争。1937年3月,闽赣省委成立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王助担任闽东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这期间,他以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身份,就闽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多次致函国民党当局,陈述中国共产党真诚抗日的立场和态度,竭尽全力为闽东北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938年,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同王助去福州同国民党商谈组建新四军福州办事处,王助以新四军参议身份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这期间,他一心扑在办事处工作上,亲自动员爱国青年到抗日前线参加新四军。主持创办《救世报》、《南台歌咏队》,在市区和农村广泛开展抗日宣传,为发展抗日队伍和新四军后方留守事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抗战进入第三年,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坑口村绿村洋山上召开首届党代会,王助当选为福建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同年9月,省委创办武夷干校,由曾镜冰任校长,王助任副校长。为省委开展抗日宣传和扩大抗日游击区培养了一批得力的领导骨干。1940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建崇安成立福建省军事委员会,曾镜冰任主席,王助任副主席,领导闽北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拟在闽浙边建立东南局分局,由曾山任书记,刘英、曾镜冰、龙跃、王助为委员,后因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分局计划尚未实施就被迫结束。
1941年9月21日,王助在领导闽北抗日游击战斗中,在建阳东坑头遭遇土匪,突围时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忆起了你,有泪难流;随你同志,空自归。从此革命受重创,从此永与故人违……”这首歌叫《忆王助》,是得知王助牺牲后,大家悼念他时唱的歌,词曲都是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所作。王助牺牲后,有诗悼唁:“烈士王生,竟作国殇!”“缅怀吾党,何日能忘!”福建省委决定将建、松、政特委命名为“王助特委”作为纪念。
为纪念这位革命先驱,解放后1954年7月,福建省建阳专区为王助烈士建碑纪念,碑文为“英勇牺牲浩气长存”。
(陈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