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校师生热议两岸领导人会面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9日 来源:

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在公开会面中,两岸领导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称“先生”,并肩挥手,共同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一时间,我校师生热议如潮。11月8日上午,我校在颂恩楼215会议室召开“两岸领导人会面专题座谈会”。党委宣传部、社科处有关负责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台湾研究院、人文学院、南海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的学者、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建发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学者纷纷表达了对两岸领导人会面这一历史事件的激动和喜悦,交流探讨了此次会面将对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对两岸关系研究上所面临的新课题、新局面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这次会面的地点和形式,都体现了两岸领导人的胸襟、谋略和务实精神。两位领导人在会谈中达成了高度共识,再次重申了“九二共识”,明确表达了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加强各领域的合作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相信,此次会面之后,双方将会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与会学生代表则表示,此次会面让青年学子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了信心。打断骨头连着筋,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相信两岸民间活动将越来越密切,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往来将更加频繁与深入,这一切都有利于进一步拉近两岸青年一代的心理距离。

李建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具有历史性意义,必将对今后两岸关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但此次会面仅仅是一个新起点,未来的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持续的关注。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我校作为两岸关系研究的重镇,更应把握契机,加深认识,充分发挥地理和学科优势,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拓宽两岸关系研究的领域、创新研究课题,从国家、政府、民族、公共政策方面,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思考新的战略、政策和对策,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和“智库”的作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不懈努力。

(宣传部 曹熠婕)

原声回放:

此次会面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也符合两岸主流民意的期待,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很好总结,是一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两岸之间的确还存在不少分歧,但政治互信的基础却更加坚固了。我们无须死盯着阴影,而要多看看阳光一面,要坚信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必将取得更多的进展。

——两岸协创中心执行主任兼台湾研究院院长 刘国深

习马会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起点,创建了两岸领导人会见的新模式,这对今后开启两岸政府官员交流、沟通的渠道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抓紧时机,组织开展新的课题研究,为两岸进一步政治协商发展提供可能的设计和方案。

——南海研究院院长 傅崐成

可以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归结为“九二共识,和平发展,两岸一家,振兴中华”,将马英九的讲话归结为“九二共识,和平处理,两岸共赢,振兴中华”,由此看出两岸在许多方面已取得共识,而最基本的共识是政治共识,这对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分歧,两岸领导人也运用智慧妥善灵活的调整与处理,此次会面,双方以领导人的身份会面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台湾研究院教授 陈孔立

两岸领导人在这个重要的结点上会面,突破了两岸关系的瓶颈。 “两岸关系”不再是大家的敏感词,而变成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此次会面也是对两岸同胞的一种震撼教育,有助于敦促台湾民众从长远角度重思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

——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李鹏

我认为,此次会见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制度化、常态化的两岸政治关系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对于其他方面的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打下了的基础。我建议我们一定要抓住此次机遇,在教育领域、文化领域推出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框架,推进两岸的学术交流、学历互认、学生互换等方面的发展,使两岸的文教合作能够从以往的松散的、浅层的或者非常态的合作,过渡到双向的深入的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

——教育研究院教授 武毅英

此次“握手”意义重大,是66年来两岸发展的首例,也是未来两岸发展的范例,是对马英九任期内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次阶段性小结。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邹振东

(宣传部 曹熠婕 学生记者 龚旭阳 整理)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