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后简称科技中学)与厦门大学联合首创了旨在接力培养创新人才的 “福建第一班”——科技中学“创新实验班”。三年内,创新班里的学生,不仅在每届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屡获佳绩,而且还在国家乃至国际的机器人比赛、海模、航模比赛上崭露头角。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高考,第一届创新实验班的毕业生本科上线率高达100%。这个“福建第一班”内的学生俨然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学霸”。那么,这些“创新学霸”是怎样练成的?又有什么“独门秘籍”呢?
戴着“镣铐”跳舞的“微课程”

能源学院云大钦助理教授向科技中学学生介绍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陈筱妍是科技中学高二创新班的学生,她和所有高中生一样最期待周末,但原因却不是因为可以休息,而是因为在周六,有她最喜欢的“微课程”。“微课程为我们构建一个有别于中学的另一个美好世界,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老师是大学教授,内容则是我们课本上没有的。”聊到微课程,陈筱妍兴奋地说道。
大学老师讲课,中学生听得懂么?对于这个问题,陈筱妍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大学老师们上课的‘高度’都是我们稍微跳跳就能摸到的,他们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话在上课,还十分幽默。”
在创新班,这种由大学教授执鞭的微课程,一学期有十几门,课程内容保罗万象,涵盖了能源、生物、物理、化学、外语、心理等多学科。之所以称这类课程为“微课程”,是因为其课时的微型。高中的课程一般是贯穿整个高中教育时段的,而微型课程的持续时间通常为一个月左右。
“这种课程不同于中学的课程,也不同于大学的课程。”科技中学校长谭蔚解释道,“课程的主题围绕创新人才所需要而设定,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路,所以课程的难度值也不会太大。譬如上学期开的有关航天航空知识的微课程,我们不是单纯请航空系专业教授讲理论,而是请了航空系、化学系、生物系,甚至外语系的教授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围绕航空航天这个主题,进行备课、授课。”
当然,“创新学霸”也依然要过“高考”这一世俗门槛,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科技中学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做了优化调整,从而匀出时间完成“微课程”的授课。“而且,微课程里大多涉及大学课程,这对于能够参加大学自主考试的学生来说也是有利的。”谭蔚补充道。
既不耽误高考,又不失创新精神培养,“微课程”就这样带着“镣铐”翩翩起舞起来。
大学实验室内的“微课题”

“微课题”答辩会
“创新学霸”的炼成之路绝不止于“微课程”上,大学实验室里“微课题”便是其修炼的下一“等级”。
幼年青鳉鱼的正常心跳是多少?为了得到准确而又有代表性的数据,黄诗恬和她的搭档纪子晨一个上午,始终对着显微镜专注地数着,整整四个小时才完成了对360条青鳉鱼数据的收集。而这,并不是普通高中课堂里的生物实验课,而是黄诗恬和纪子晨两人自己的研究课题——《苯醚甲环唑对青鳉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
去年夏天,还在念高一的黄诗恬在大学实验里“忙活”了整整两个月。在她的“学术导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崇刚老师的指导下,黄诗恬和纪子晨选药剂种类、调药剂计量、看胚胎发育、察染色体变化……最后独立完成了《苯醚甲环唑对青鳉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的课题研究,顺利通过由厦门大学教授组成的微课题答辩会。去年,这个课题还获得了第29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据科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宏兵介绍,“微课题”就是“微课程”的“接手”:学生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研究兴趣,然后提炼课题,在大学“学术导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创新研究。这是学生创新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的“直接推手”。
其实,从“创新班”开办以来,每年暑期都会有十余位“学霸”被推荐进大学实验室,加入生物、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课题组进行自主创新研究。目前,创新班完成的微课题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改进及应用之碳热还原法合成锡钴合金初探》、《触摸双控式电吹风》、《高比能LiCo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等10个。并且,每个课题都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佳绩。
携手智囊团的“微研究”
“创新学霸”要最终修成正果,自然也少不了师傅的一臂之力。“微研究”便是师傅的“独门秘籍”。
在 “创新班”开班之初,厦大就成立了一个由多个院系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同时,厦大教育研究院还成立课题组,为科技中学教师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持。
洪志忠是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助理教授,但他却是科技中学创新班的常客。他常常会带着一张表随堂统计——统计一节课里,老师提问的次数,同学回答的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难度等等,而后再根据统计数据协助任课老师进行“微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洪志忠的同事郭建鹏则是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访谈之后,与任课教师开会研讨,对传统教案进行修改。
从科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林岳川那得知,洪老师做的学名叫做“课堂观察”,郭老师进行的是“课堂学习研究”。其实,他们都是厦大教育研究院郑若玲教授带领的“智囊团”成员。他们通过随堂听课,为教师提升创新教学水平提供专业教学理论的支持,促使他们独立开展针对教学难题的“微研究”,提升创新教育水平。
创新班英语教师席成明便是“智囊团”的受益者之一。席成明说,过去他的教学目标十分宽泛。譬如在教《地球的起源》这一课时,她既想紧扣教材,又想在45分钟内将所有知识点一次性“倒”给学生,就一不小心使科普类阅读课异化为生物课、天文课、语法课、写作课的“大杂烩”。“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进行。”这是洪志忠、郭建鹏老师在随堂听课后给席成明的意见。因为混,所以乱。针对这个问题,席成明进行了教学“微研究”,从“教什么”、“怎么教”两个视角重新修改教案,细化教学目标。之后通过厦大教育研究院课题组的课后测试显示,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旧的教学方法,学生成绩也得到大幅提高,席老师的课程也在“微课程”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谭蔚一直强调,“创新学霸”的炼成,离不开厦大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老师的支持,还有学生的支持。“每学期,厦大都会派出一批优秀的在校生加入科技中学的“学长辅助计划”,这些“学长们”不仅在学业、生活、心理上给予同学们帮助,还是我们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说,依托厦大,科技中学的学生和老师都享受到了‘大学’的资源。”谭蔚说道。
今年,在科技中学建校20周年之际,“创新班”又成就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以“创新班”为载体的“大中衔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成为国家教育部的重点课题。接下来,科技中学依托课题,逐渐将创新班的创新学霸模式辐射到整个中学,让科技中学成为“创新学霸”成长的沃土。
(宣传部 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