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钟声究竟承载着多少历史记忆,大学钟声积淀着多少历史文化,大学钟声还有多少象征意义、大学钟声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启迪……10月8日晚,在翔安校区“人文大讲堂”讲座,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以“大学的钟声”为题,为翔安校区同学们讲述了中外大学中哪些鲜为人知的“钟声”故事,揭示了大学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大学教育之道。
邬大光教授先从厦门大学长汀时期虎背山上北极阁的“钟声”说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厦大一路变迁的历史。他列举了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大量中外著名大学校园“钟声”的故事,通过这些“校园钟”的故事,邬大光教授告诉大家,大学“钟声”实用功能已不断减退乃至消失,其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其表面的功能。在现代性极力推崇追求效率和利益,在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尘嚣日上的今天,校园钟声超越了功利,给人以精神启蒙、心灵净化、思想警响,是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象征。
紧接着钟声故事之后,邬大光谈到,中外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厦门大学毕业典礼上“扶流苏”、牛津剑桥举办“Formal Dinner”等都是彰显大学文化与神圣的礼仪或仪式性活动,这些与“钟声”一样,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功利作用。
“我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与我的职业规划脱节了。”“我学的知识太冷门,没有实际用途。”“大学究竟该学什么才是有用的?”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选择的功利主义趋向,邬大光教授援引《庄子》关于樗树的“有用”与“无用”之辩的寓言故事,告诫同学们每个学科都有其价值,学科“有用”无法即刻判断,也无法预设今后哪些学科是有用亦或无用的,如果简单地以“有用无用”来判定一门学科的价值,就会陷入世俗的禁锢。邬大光教授又撷取《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大师、诺贝尔奖等众多小故事,劝勉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摒弃“功利主义”的趋向,而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学科等个学科领域,培养自身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
最后,针对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邬大光以我校人文学院一位优秀本科生特殊的学习方式为例,勉励同学们勤奋学习,摒弃“小用”,争取成为有“大用”之材。
当晚报告厅现场几乎座无虚席,在座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并陷入深深思考。讲座结束后,仍有同学锲而不舍地追问并与邬校长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翔安校区的人文大讲堂是由学校教务处举办、人文学院承办的旨在营造翔安校区人文氛围的系列学术讲座,从2012年开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0多场。邬大光副校长每个学期都会到场并为本科生开讲第一讲,迄今已先后开讲了《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斯文》、《大学底蕴与大学精神》、《大学的钟声》等系列专题。在其积极倡导下,人文学周宁院长、艺术学院陈舒华副院长等众多人文名家名教授走上讲坛,为翔安校区本科生带去了一场场文化饕餮盛宴,受到广大同学热烈欢迎。
自邬大光副校长首场开讲后,本学期教务处和人文学院还将继续准备着更多精彩讲演,每晚7:00准时与同学们见面,期待着同学们积极涌跃参与。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