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二是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教法,使大学生真学真信,入脑入心。厦门大学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问题导向,师生共建课题组,推进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科研服务于教学。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师生一起“动”起来,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来。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直面现实,回应问题,才能建立和强化理论自信,提高课堂理论的说服力。而青年大学生只有把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将理论认同转化为政治认同,真学真信,自觉内化,主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厦门大学重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列入教学改革重点,制订和实施了《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修订教学计划,落实4个实践教学学分。分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落实1学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落实2学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落实1学分,实践教学覆盖全体本科生。教师根据课题组学生平时表现,以及提交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相应学分。理论源自实践,实践方出真知,带着问题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内化理论,建立共识,坚定信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的重要环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教学的问题来源于生动的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导向实践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鲜活的现实生活,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建言献策,在亲自参加和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的问题包括二大类,一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另一类是青年思想成长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前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水,要在熟悉马克思主义文本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碰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目的是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教育人,后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特点,只有了解和把握我们所教育青年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有针对性。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从四个渠道收集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难点问题,包括他们在科研领域正在研究和拟研究的课题;二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辅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所碰到的思想政治工作类问题;三是学校各专业院系教师需要研究的符合思政课特点的科研课题;四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问题具有政治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跟踪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和回答现实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活力的源泉。
师生共建课题组,教学科研互转化
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课题组由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和学生共同构成,每组10人,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助理各司其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通过选题,文献阅览、师生讨论、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记录等方法,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资料收集、问题分析、总结归纳、观点提炼、报告撰写等,学生要完成选题论证,前期规划,设计问卷,搜集资料,实地调查,分析数据,讨论总结,撰写报告、制作PPT,汇报讲演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并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开展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素质大大提升。同学们表示,通过问题的确立,实践课题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提高了理论应用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促成教师教学和科研问题研究,科研过程和成果使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大大提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校内部门同合作,机制保障促发展
问题导向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全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合力推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厦门大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党校、校团委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多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各学院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且根据调研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和费用核销,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和要求。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真正体现了校内协同合作。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来源于全校教师、各职能部门,全校师生动员起来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校内协同合作的前提;社会实践组织主体相互支持,共同推进,校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起,共同推进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题可以整合到团委组织的全校范围内暑期学生社会实践中,各院系学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参与全院的实践项目的招标竞争,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的效益,这是实践教学推进的组织保障;实践课题报告的评奖评优可以纳入到学校层面组织的校级实践队伍和成果的评价,并代表学校实践成果水平参与省级推优,这是实践教学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一个上下联动,互相支撑,尊重实践教学、落实全员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正在形成。
厦门大学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已实行三轮,截止目前,有10000多名学生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1000多个师生共建的课题组一起完成近10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还有大量的图片、视频、档案等资料,同学们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生动讲演,充分展示调研成果,相关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调查方法多样,谏言献策不乏真知灼见。该教学模式已在福建省内进行交流,也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上海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宁波大学、天津大学等20多所高校进行介绍,得到同行的好评。
2014年6月有近500名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社会调查》课程理论培训后,由思政课教师带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落地实践。这些队伍中包括由石红梅、苏劲老师带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张友奎、张艳涛老师带队的“当代主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实证研究”、冯霞和原宗丽老师带队的“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研究 ”、吴文琦老师带队的“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调查研究——以调解为主要研究对象”、庞虎老师带队的“海西地区红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李小平老师带队的“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与利用、朱冬亮老师带队的“农村社会发展与产权改革研究:闽浙粤赣鄂豫渝川8省(市)调查”、贺东航老师带队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改革发展研究”等。各实践队伍结合自己的课题正在展开艰苦但富有意义的调研,后续报道敬请关注。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