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改革微聚焦】本科生“小班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4日 来源:

开栏的话: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各学院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谋划改革思路,推动创新发展,各项事业正在有声有色进行。从今天开始,校党委宣传部将在学校主页、校报等校内媒体上开设“改革微聚焦”栏目,聚焦校园改革热点,跟踪发展进程,传递真实声音。栏目同时在学校官方微博发起主题讨论,向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想法建议,并对发表观点摘录刊登,以供阅读参考。

本期,我们将聚焦“本科生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囿于资源、评价体系等种种限制,本科生小班教学推广是否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学校小班教学进行了怎样的尝试?将怎样推广?记者就此进行探访。

小班教学“放大”学生个性需求

小班教学通常指在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下的班级,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小班化教学普遍推广。一项对美国私立大学班级规模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哈佛、耶鲁两所大学里,在开设的全部课程中,75%都采取不超过20名学生的教学规模。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也分别为74%、73%。

相比之下,我校本科教学的班级模式与精英化教学还有较大差距。以2012—2013学年为例,三个学期共开设6954门本科生课程,30人以下的班级占27.3%,120人以上的特大班占0.45%。教务处另一项数据显示,我校本科生升学及出国率逐年上升,2013年已达到38.2%。深造学生比重的提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新要求。

试点:“互动”让教学更有效

二十多名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或派出代表、或组员配合,轮番上台演讲。更多时候,老师只是担当“教练”的角色,对问题提供思路,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同学自由提问发言,精彩之处尽情鼓掌……这是我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的一个场景。

2013年我校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以世界排名前五以及国内排名前五的同类学科为参照,对各个学科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倡导推进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与学生互动、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新生研讨课”就是其中一项变化。

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同,“新生研讨课”更注重“过程体验”,不仅在于使新生学习专业知识,更强调高水平教授的引导,让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为了让课堂真正“动”起来,教师们花费了不少心思。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新生研讨课”导师组,7位班级导师全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海归”教授。围绕学习主题、教学形式等的探讨在导师中进行了很多次。课程负责人韩爱东教授鼓励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将学生分学习小组,开展主题发言、相互提问和小组讨论。学习主题既有许多趣味专题,比如从“疯狂原始人”看遗传学,也有诸如“如何查找资料”、“生物学的魅力”……这类开放性、引导式的议题。

化学化工学院则尝试将“大班课堂”、“研讨课堂”和“一对一课堂”相结合。在“研讨”环节邀请专业方向的多位老师一起与本科新生交流,研讨之后设立“导师开放日”,公布专业教师联系方式,开放相关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感受科研氛围。

2013级本科生史唯欢认为,找资料和研讨的过程能让自己接触许多新鲜素材,激发自己的灵感。“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网上、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很多想法观点非常精彩。如果类似的课能多开一些,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能提高,创造性也会更好发挥。”韩老师说。

推广:“研讨”将成为“必修课”

近年来,学校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契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今年,学校将推广小班化教学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出要打造“厦大特色”卓越教学文化的一种风向标。

从正在实施的教学计划来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凸出了“宽口径厚基础”下的个性化培养。本科毕业学分作了进一步压缩,比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就从原来的164个学分降到现在的140分左右,选修课比例从19%提升到27%,实践教学比例从15%提升到22%。一系列地改变使得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客观上也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富于弹性,更加开放,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个性特长发展。“给予学生小班授课的体验”被许多学院纳入新教学计划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介绍,为了推进个性化培养,将在综合评估后选择一些优势学科经典课程试点“小班教学”。由于“小班教学”对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提出更高要求,试点会在一些师资力量较雄厚、课程体系较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务处处长计国君表示,学校将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推动小班教学改革,研讨型课程的参与数量也将作为本科生毕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小班教学推广不仅需要增加教室数量、任课教师人数,对教学模式也提出新要求。不单教学成本增加,更需要教师聘任考核、学生评价方法、教学管理与运行、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方面作出调适和配合,推广小班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地探索。

“就目前而言,小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研讨式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计国君表示,比如一个创新项目某种程度说就是一项开放性课题,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团队研讨探索寻找解答方式。这几年,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学术沙龙”、“暑期学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实践基地平台、拔尖和卓越平台、双学位平台等的搭建都可以说是研讨型学习的积极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启动的厦门大学课程中心建设,将成为小班化教学推广的有效辅助。新设计的在线课程能让学生与“电子老师”互动,也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负责中心建设的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表示,“如果80%的知识要点可以从网上获取,课堂自然会以小班研讨为主”。目前首期180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最终目标将建设本科生在线课程3000门。

微声音:

@mengchao005: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参加小组形式的研讨,课前课后都需要大量的准备,不然交流就很难深入。如果小班化教学“过度化”,非但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将成为师生的“负担”。

@天天:如果研究生助教能与大班老师合作主持学生的讨论,感觉大家更容易放得开。

@wanglin_9:如果上课都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话,学习起来应该会更有意思!

@小狮子求身体健康:同意,另外,希望缩小招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CrazyMaze:经历过小班教学的本科生怒答一发:强烈建议小班化!1.师生近距离接触,方便问答,调动学习氛围,老师能从学生上课反应中了解教学进程难易程度。2.老师自由发挥度高,还会有各种活动。比如当初我无机化学老师让我们当一节课的老师上台为同学讲课,既能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求不要独一无二:那翘课不是一下就被发现了

@lywoolf:水课就没必要大班了。小班化长远来看利于学生,但绝对不利于学校,花费太高,除非学校是高大上的。

@胃口好123:小班教学真能做到的话,厦大的学生就有福了。

@XMU-笑笑姑娘:超级赞成!老师教课灵活化,更专注于个人,学生互动频繁化,学习资源共享更方便!自己不能体验了,希望学弟学妹受益!

(文/宣传部 赖炜芳 漫画设计/艺术学院 祥松)

(“改革微聚焦系列报道”新闻线索电话:2187323,曾老师;邮箱:xdtk@xmu.edu.cn)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