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晚,一堂特殊的选修课在人文学院报告厅举行。不仅选修此课的90余名学生早早到场,上百名不同院系师生也慕名而来,整个大厅挤满了人,座无虚席。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教授应邀参加首场“跨界·对话”,正式拉开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序幕。
林圣彩从“何为创新”说起,深入分析了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探讨创新的内涵和本质特征,通过对当前社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以及生命科学教学和实验中具体实例的切身体会,鼓励在场学生“多读一些仿佛无用的书”、多为自己独立思考,只有多听从内心的召唤,具备探索“道”的抽象思维能力,才有可能言创新、言前进。
“跨学科对话是否可能”“人文学科学生如何学理科知识”“通才教育教的是什么”“语言完整性、严谨性在具体学习中的感悟”……在长达一小时的互动交流中,学生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出。台上讲得投入、台下听得认真,林老师的诙谐幽默、真切言辞让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外文学院王同学专注地听完这节课,自始至终没有走神。他说,“这种将同一问题置于不同视角之下的对话,带来的是与专业教学完全不一样的启示,这也让他有了多读几本书的冲动”。
这堂既有主题演讲,又有问答互动的“特殊一课”,其实是由我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节。本学期,我校通识教育中心共开设通识课程33门,主题既有人文经典解读,比如“庄子新解”、“‘胡’说四大名著”;又有历史文化探究,比如“大唐盛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既有公共知识的普及课,比如“音乐的观念”、“世界艺术博物馆之旅”、“走进中医”;又有问题导向的专题课,比如“中日之间文化交涉的诠释与反思”、“沟通文理启迪智慧”、“恋人絮语—世界电影的情感教育”等。课程供本科生选修,并向全校师生开放。
“开设通识教育课的初衷是想要打破我们现在的教学体制,打破按教科书宣讲、有回答没问题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在人文、艺术、科学、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表示。“比如本学期由艺术学院副院长陈舒华教授主持的‘音乐的观念’这门通识课,将邀请知名音乐家比如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傅人长先生,著名作曲家、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鲍元凯先生等,不仅带来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将引领师生从音乐的角度体会世界,在感知音乐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去年成立的通识教育中心,依托人文学院,负责组织、规划和实施全校通识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强调独立思想、学术规范,注重人文、教学与科研结合;课程设置上将打破学科分野,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中心计划在三年内,围绕全球范围内国家、社会、个人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及最新、最基础的知识,开设100门通识教育课程。
(宣传部 赖炜芳)
视频链接:tv.xmu.edu.cn/show-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