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专版刊发我校张乾二院士采集组项目成果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6日 来源: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权威大报《中国科学报》2013年12月27日第六版“印刻”专栏,用整版篇幅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道”为总题,发表了我校张乾二采集小组主要成员、化学化工学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教授林梦海撰写的,题为《弄潮儿向涛头立——记著名理论化学家张乾二院士》的长篇报道文章。

该文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三种体现形式(即采集工程资料数据库;老科学家视频专题资料片;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报告”的“浓缩版”,它省略了老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和教学与科研的具体情节,创意地选取了能充分突出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以“尝试在水溶液中培养晶体”、“‘文革’晚上在家里搞科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和“科研专啃硬骨头”为小标题,从四个侧面描述和分析张乾二院士的学术生涯。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通过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个性、真实具体的事件,来表现这位老科学家热爱祖国,视科学为第一生命,一生淡泊名利、不畏艰难、甘于寂寞、勇于创新,始终在科学研究的海洋里冲击“涛头”的“弄潮儿”的学术品格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系列报道的开头还附上一篇题记,概括介绍了张乾二院士的学术经历和创新成就。题记写道:“张乾二院士早年师从卢嘉锡教授,打下了扎实的结构化学基础,并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1963年参加唐敖庆教授举办的“物质结构”研讨班,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1982年该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乾二在文革中开始钻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完成的休克尔矩阵图形方法,已进入《结构化学》教科书中。八十年代其课题组完成‘多面体分子轨道’等研究,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九十年代他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并在世纪之交编制出价键从头算程序VB-XIAMEN99,性能优于国际上其他程序。”

我校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这是根据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科院以及中国科协等中央8部委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国家级开创性的重点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对健在的85岁以上高龄的两院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将能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工程第一期拟完成300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我校有四位中科院院士(蔡启瑞、田昭武、黄本立和张乾二)被遴选为第二批老科学家采集对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四个采集组已于2013年12月完成了本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张乾二院士采集工程的项目成果率先被摘编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黄宗实)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