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三家村往白城边上的斜坡走上去,很快就看到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谢希德先生的雕塑,而在她身后,便是物理馆。我们最初的采访,就是从这栋古朴的建筑开始……
“物理世界很漂亮”
田博是物理系大三的学生。
两年前,他主动报名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经过老师推荐、专家面试等环节后,他顺利进入了拔尖班,开启了他在物理专业的一段美妙旅程。
两个月前,在建南大会堂,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我校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承办的中国物理学会2013年秋季学术会议上,他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做了《石墨烯的朗道抗磁性》的报告。这个中国物理学界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学术盛会,汇集了众多顶尖的专家学者,参会人数达2300多人。
几天前,他和他拔尖班同学们一起又踏上了前往中科大进行项目交流的旅程。
他说他的物理世界很漂亮。这个漂亮的物理世界得益于他所在的这个拔尖班。在田博的印象中,大家找个小教室,围在一起,聊天一样地讨论钟爱的物理,这种感觉很美妙。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也让包括他在内的同学受益匪浅。

张宇峰老师用点击教学法为实验班同学上《电磁学》
拨开了大多数人误解的枯燥无味的公式计算等迷雾,真正喜欢物理,愿意去探索物理的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广阔的天地。负责《原子物理》课程教学的张勇老师告诉我们,开设拔尖班最想达到的目标,就是要发掘出真正有科研能力的同学。
目前拔尖班已经初显成效了。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已有学生在JCR一区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打破了“进行科研先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认识误区。苏铭同学在陈理想老师指导下,目前已经发表共同第一作者JCR一区论文1篇,他的第2篇第一作者文章正准备投稿到JCR二区论文。田博同学在蔡伟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试验论文“石墨烯抗磁性的研究”被导师推荐向JCR一区杂志投稿。
拔尖班的开设只是顺应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理念的其中一项举措。
为了强化人才竞争力,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在革新教学培养模式中下了大功夫,鼓励同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做中学,把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除了拔尖班的开设,还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改革初显成效,在把握人才培养生命线这条道路上,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里是“机器人爱好者联盟”
11月27日早上九点,芙蓉隧道四号山洞。机电系2011级的李艳同学正坐在研发区的位置上专心地做程序开发;而她的队友叶少锋正在场上细致的装配机器人。李艳负责的是机器人项目中的视觉开发任务;叶少锋负责的是项目中的电路控制任务。他们的团队一共八人将赴台湾参加一个全球规模的“2013IRHOCS”实作机器人大赛。他们要参赛的项目就是机器人投篮。截止发稿时,李艳团队发来捷报,他们在大赛中获得季军的好成绩。
参赛前,团队都要制定任务进度表,为了跟上进度,有时候都要加班加点。李艳昨晚就为了一项软件的调试在风雨球场呆到了凌晨一点半。“没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一切都出于兴趣和热爱。”

叶少峰同学在装配机器人 芙蓉隧道四号山洞有个别称叫“机器人爱好者联盟”,而正式的学名为“厦门大学创新实践基地”,包括厦门大学RCS机器人队工作室、厦门大学飞思卡尔智能车工作室、厦门大学本科生机电方向创新创业孵化室、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社会科普公益工作室。
基地的挂牌是前不久的事儿,而项目的开展则要追溯到07年。从当年简陋条件下的玩具车模,到科艺中心地下停车场的临时调试点,再到现在朱校长亲自关心下成立的创新实践基地,独立的工作室带来的除了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域划分以外,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愿意投入到这些项目的青春面庞。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旸的话说,“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201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双冠军、2013年国际智慧机器人竞赛季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特等奖及一等奖、2013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最具创新设计奖”、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满满的奖杯奖状摆满了柜子。
离芙蓉隧道四号山洞不远的八号隧道,是厦门大学无人机科学创新平台----厦门大学航模队及无人机工作室。无人科学机创新平台的建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为我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2013年荣获了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竞技赛优秀奖(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电动滑翔机项目三等奖及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
当然,收获的意义远不仅在于橱窗内摆满的各种奖杯和荣誉证书,更在于透过这些科创活动,同学得到了全方位的成长,不论是自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还是团队协作能力。杨旸老师告诉我们,学院以科创活动为抓手,通过推动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此来紧紧把握住人才培养能力线。物理馆内阳光斜照进来,金灿灿的,呼应这个收获的季节。
没有休止符
演武场入口,“物品寄存处”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徐名赫等几名同学正在这里履行他们的职责——看护并存取同学们的书包。一顶帐篷、一张桌子,便是他们简易但完整的工作台。

演武场入口处的物品寄存处
今年三月,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策划组织了一场校园志愿活动“演武场书包临时寄存志愿活动”,看似简单的看包活动中,有着志愿者们细致认真的策划和组织。存包有规矩、取包有要求。前来寄包的同学要简单登记个人信息,并换取存包手牌,取包时需要对上“接头暗号”——亮出相对应的手牌,并报出电话号码,方可领走物品。这样严格的存取包步骤,大家并没有嫌麻烦,相反,认可和坚持这种模式,为的是更好地保障同学们的财产安全。
从三月开展至今,九个月过去了。九个月的时间没有磨灭最初的热情。尤其在下课时段的“高峰期”,志愿者们往往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我们没有听到抱怨,没有看到退缩。徐名赫同学告诉我们,寄存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让大家在运动锻炼时再无后顾之忧,让我们的校园更和谐美好,我们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培养人才有许多层内涵,除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以外,我们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接触社会、服务他人,让爱传导出去,给社会更多正能量,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杨旸如是说。
在学院的大力倡导下,一大批优秀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物理机电学院中绽放出蓬勃的生机。还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座落在芙蓉隧道的6号山洞的“小绿”公共自行车维修基地。团队成员在基地内每天轮流值班,将旧自行车换上新装,从挑选废旧自行车,到装卸自行车,再到组装、调试、上油、喷漆、配锁,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们亲自完成,同学认真研究旧自行车的问题所在及维修方法,大家集思广益,在维修基地内一辆辆废车变为一排排亮丽的“小绿”。
不管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大学、低碳生活”理念的“小绿”公共自行车维修团队、还是流露出志愿者爱心、用心、耐心的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不管是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送知识、送温暖,还是发挥特长,用专业知识服务大众回报社会的电子维修社等等,学院开展了志愿服务近百项,参与人数达到近六千人,获的奖项包括“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厦门大学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厦门大学年度十佳志愿者服务项目”、“芙蓉学子公益行动奖”等数十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没有休止符。真真正正、实实在在把责任、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不计较功利,不计较得失,耐得住寂寞,这才是志愿服务的初衷。
物理馆内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是物理与机电学子,扑面而来的满是青春的气息。而就是这些年轻的面庞,是学院未来的希望。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给我们最大的触动是,抓住每一个当下的可能,并把每一个当下的可能变成现实,朝着自信、大气、高尚的目标,大步迈进。
随手拍:

1.物理馆进门廊道贴着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办理相关事宜流程,方便前来办事的师生。
2.智能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三个废弃可乐瓶改装的动力包。环保又智慧,有木有?
3.聂均(穿红衣服者)是机器人队的前队长,目前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五月份又抽空回到基地。他说:大三大四没日没夜的泡在机器人基地,那段岁月是他最刻骨铭心的美好时光。
4.智能机器人项目组团队在调试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解决都登记下来,给自己也给团队提供经验教训。
5.无人机团队的苦乐时光——调试很苦,坚持下来了,收获的不仅仅是项目的成果,更是青春的财富。
(文\宣传部 欧阳桂莲 图\欧阳桂莲、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