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放一份问卷,询问同学们在学校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谁,那么毫无疑问,就是后勤集团的员工了:可能是宿管阿姨、打菜小妹,可能是保洁大叔、保安大哥。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他们是全校师生最坚强的后盾,他们也是最默默无闻的一群。本期走访日记,请和记者一起走进后勤集团,去发现后勤人的专业、淳朴、用心与奉献。
用专业为安全把关
11月18日上午8点,在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化验室初次见到林孟方,她正在对采购组送来的蔬菜样品做农药残留检测。只见她动作娴熟地往8个蔬菜样品中添加试剂,随后将样品一一放入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按下分析按钮。

等待分析结果的间隙,林孟方向记者介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是每天都要做的一项工作,从提取到分析所需时间大约是40分钟。当检测数据超过国家标准时,她会赶紧通知采购组将蔬菜全部退回。
因为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关系着全校师生的饮食安全,所以林孟方总是谨慎地对待每一道程序,每一个数据。曾经有一次,林孟方检测出当天购买的茭白数据超标,她立即通知采购组召回已分发到各个餐厅的茭白,避免师生吃到不安全的食物。
除了每天的蔬菜农残检测,化验室每学期会检测一次食堂的空气,每个月会对每个餐厅抽检一次水质和餐具,让“饮食安全”落实到餐厅的每一处细节。
“这里可以说是我一手筹备起来的。”谈到化验室的成立,林孟方露出了笑容。2008年,刚刚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林孟方加入后勤集团。最初半年,她在各个餐厅实习,洗菜、洗碗、打菜,做过很多工作,也对学生食堂工作有了了解。2009年,为了进一步把关校园饮食安全,集团决定筹办食品化验室,她因为“最专业”而成为最主要的筹备人。
化验室的筹办,首要任务就是购买一批相关的实验设备。“我当时也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许多专业的仪器甚至碰都没碰过。”林孟方对记者说道。为了购买专业实用的设备,她花了大量时间搜集资料,比照厦门市疾病控制中心的标准,研究检测方法,比对各种仪器的优劣。最终,小到一瓶生理盐水,大到一台无菌操作机器,林孟方都一件一件置办下来。
滴——滴——滴,伴随着清脆的响声,仪器完成最后的分析,表面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一系列清晰的数据。
“白菜5.5%,黄瓜6.6%,茄子5.3%,白萝卜7.6%……”林孟方在记录本上写下了今天数据。

(11月27日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
当战斗成为一种习惯
2011年4月,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正式奠基,当时那里只有黄土和风沙。
2012年9月,翔安校区以4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的崭新风貌迎来第一批学子。
2013年8月,4000多名新生在翔安校区上了入学的第一堂课——军训。
短短两年,黄土变校区,荒芜变美丽,“奇迹”的背后有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后勤人。
去年3月份,张应斌作为首批后勤员工进驻翔安校区,承担一期建设绿化工作。由于对当地环境不了解,加上工期短时间赶,张应斌只得一边慢慢摸索种植规律,一边与施工单位“见缝插针抢占地盘”,争分夺秒投入绿化工作。
第一次张应斌和同事种下五百棵树苗,不料到了夜晚,翔安校区的大风一下刮倒了三百棵树苗,前一天的工作几乎白费。有时因为施工单位多次返工,导致已经完工的绿化带遭到破坏,一切只得重新再来。这样的重复劳动,张应斌说,他已经不记得有过多少次。

紧张的工期和经常性的返工,加重了张应斌和他的团队本就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临近开学前甚至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吃饭时,他们经常随地而坐,混着漫天飞扬的尘土扒盒饭;睡觉时,也是随意在山上的工棚里打地铺。有一次,张应斌骑着摩托车去校门口接人时,竟然在车上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直到连人带车倒在路边才赫然惊醒。
“有时候是真累,不过久了也就习惯了。特别是想到即将入学的学生,想到他们辛辛苦苦考上个大学,应该要给他们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张应斌对身体的疲累并不在意,却难掩心中的一段遗憾。
去年张应斌的孩子正读初三,可他因为工作忙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趟,在孩子最关键、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他却不在身边。说到这件事,这个坚强的男人流下了眼泪,他说自己对得起工作,却对不起孩子。
“今年,我们相当于迎了五次新。”翔安校区校园服务部副经理李琳掰着手指计算,自今年7月份以来,她带领的团队迎接了多批学生入住。
翔安校区二期建设于今年7月份正式完工。从7月24日进场布置宿舍,到8月24日迎新当天,李琳和她的团队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4000多名军训新生的宿舍布置,包括清理垃圾、安装家具、打扫卫生。军训结束后,她们又只用了两天时间,将搬回思明校区的军训生宿舍重新打扫一遍,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学院和海外教育学院的新生。
“那两天我们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40个人要打扫一千多间宿舍,现在脑袋中能想起来的就是一直在做,完全是靠意志在支撑。”李琳对当时能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感到不可思议。
在电影情节里,战士是屹立不倒的。在后勤集团里,也有一群永不倒下的斗士,他们一直在为师生营造舒适生活而努力着。当战斗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不知道,在别人眼里,他们已是如此强大。
精益求精是永恒的追求
10月20日晚,漳州校区水上音乐广场霓虹闪烁,星光熠熠。伴随着万名师生和校友的欢呼声,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这里度过了十岁的“生日”。
十年,是一个校区的成长,一个学院的发展,亦是一个集团的进步。
2003年,随着漳州校区正式启用,厦门大学后勤集团漳州校区服务办正式成立。
2013年,恰逢漳州校区、嘉庚学院、后勤集团三个“十周年”,集团决定以此为契机,十月份在漳州校区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
“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对自己十年的一次大‘体检’;二是对自己进行挑战,再上一个台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三是与时俱进,将优质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并形成长效机制。”后勤集团漳州校区服务办主任吴泱向记者表示。
“优质服务月”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教育、培训、竞赛等方式“內练修为”,如开展普通话培训、文明礼仪培训、服务技能大赛、服务主题演讲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师生”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二是以“多一点”的工作状态“外塑形象”,态度好一点,速度快一点,技术精一点,责任感重一点,精益求精,以师生的满意来衡量工作的成效,同时圆满完成了嘉庚学院十周年庆典的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许宝珍是漳州校区服务办的老员工,国庆期间,她在工作中不慎被井盖砸到,致使左脚趾骨骨折。到医院做了包扎后,没休息几天,她就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绑着纱布出现在岗位上。直到记者采访当天,她的脚仍未痊愈。
“其实我没那么伟大啦!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夸赞,许宝珍真诚地说道。
庆典当日,饮食餐饮部从凌晨1点开工,为全体师生和校友提供了当天18000份学生免费午餐和3500份校友免费自助午餐,并创意设计了一个“跨越2003-2013”的十层大蛋糕。
公环物业部用91人次、合计360天的加班天数、以“星级宾馆”的清洗标准为校友提供了整洁舒适的400多间宿舍共计1700多个床位。
水电维修部仅凭8人之力,2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临时接到的任务:在音乐广场岸边安装用于警戒的道路彩带灯,既提供了安全保障,又给舞台夜景增加了一个亮点。

诚如后勤集团党委书记叶鹏飞所言:“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大的方面都没问题,但师生反映的常常是一句话、一个举动。如何在细节中再进一步细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
“优质服务月”不止是一个形式,更像一颗种子,在后勤人的心中种下服务理念、萌发服务态度、长成服务使命。
因为爱家,所以护家
今年58岁的林三阳是后勤集团学生公寓与环境服务中心的主任,再过两年他就即将退休,回想起1976年刚来厦大那会儿,他觉得恍如昨日。37年时间里,林三阳一直承担着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服务了数以万计的老师和学生,也见证了学校的改变与发展。
1999年,厦门遭受第14号强台风的正面袭击,校园里一片狼藉。当时,林三阳是学校后勤绿化公教保洁的管理员,面对灾后重建这棘手的难题,他经过缜密的规划,先花了1个月清理校园,随后分区块重新绿化。那段时间里,林三阳和他带领的团队天天吃快餐,在太阳下暴晒得皮肤起泡,晚上又因为操心工作而睡不好。最后用时近3年,赶在80周年校庆之际,还原一个美丽的校园为校庆献礼。
“这是我人生最艰难、也是付出最多的时候,但是看着现在的校园也是蛮自豪的。”作为一名老后勤人,林三阳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还多,走在校园里,他会不自觉地注意哪里的绿化做得不到位,路面干不干净,学生宿舍哪里有问题……在林三阳的心里,他已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另一个家。
10月28日,学校BBS上出现了一封感谢信,一位网名为“happyboy”的同学发文称:“自己不慎将钱包落在海韵教学楼,里面有现金、银行卡等贵重物品。教室管理员在清扫时发现了钱包,经过一波三折联系到自己,他对这位后勤员工表示深深的感谢。”
其实在后勤集团里,这种拾金不昧的人和事经常发生,据统计:今年以来,三个校区的后勤员工共捡到现金24649元,手机299部,电脑21台,相机4台,证件、卡300余张,并通通如数上交,做好登记方便失主认领。
“‘三服务,三育人’的理念是我们一直秉承的,希望后勤集团的管理方式、员工服务、营造出的环境都能影响教育学生。”叶鹏飞表示,要使后勤的工作能达到育人的效果,员工要将自己视为学校大家庭的一员,因为爱家,才会护家。
作为学校最庞大的组织机构,后勤集团现拥有员工近3000名,大部分员工的工作十分辛苦。为了留住人员,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后勤集团广泛倾听意见,根据他们的心声逐步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后勤集团总经理林公明向记者介绍:今年集团提高了一线员工的绩效和防暑降温费;更新了员工集体宿舍的老化设备;开展员工子女夏令营活动,游泳、篮球、形体塑造三个兴趣班带给孩子们许多暑期的乐趣。此外,集团的“爱心资金”持续在运转,截止目前,已向21人次特困职工送去共计177300元的爱心资助。

“希望员工将学校、将后勤当成自己的家,集团要想办法让他们在这个家里有尊严感、幸福感。”林公明表示,目前集团能给予员工的福利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未来如何提高员工待遇,为员工谋发展,他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很重。
【随手拍】

① 翔安校区餐厅的餐具自助分类台。
② 依据《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规范》的相关法规、为保证食品卫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及时查明食物中毒事故原因,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实行食品留样制度。学校餐厅每天都会把当天的饭菜进行留样,以备万全。
③ 校区食堂的友情提示,让学生在用餐之余更添一份舒心。
④ 食堂意见簿,学生们的一两句话,对后勤而言是最好的鼓励和奖赏。
(文/杜筠 图/陈瑶华 后勤集团)
(“我的走访日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报道”新闻线索电话:2187323,曾老师;邮箱:xdtk@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