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思明校区克立楼多功能报告厅顺利开幕。参与本次研讨会的有我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王绍森,研讨会会长郝斌、秘书长林光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侨大学、台湾大学、中原大学、东海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十余所大陆及台湾高校的著名教授同多名建筑业内专家学者。副校长邬大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大学与积累”,通过各位专家学者对“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破坏”、“校风与校园”三个子主题进行的校园案例分析,向大家诠释了“大学”与“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次研讨会持续两天,期间进行16场主题发言、4场专题讲座。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为两岸从事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与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咨询交流与学术探讨的平台,并以此呼吁大家重新审视当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
开幕式由王绍森主持。邬大光代表代表厦大全体师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并从古今中外大学的建筑与当代大学的建筑学谈起,与各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随后,分别由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会长郝斌、秘书长林光美致词,表达了对本次大会的期待,以及对“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的展望。开幕式后,同济大学王伯伟教授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先生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主题发言,明确了本次大会的研讨方向。
在会议研讨第一场与第二场中,专家们庞举案例,从自己身边的校园案例对“继承与发展”、“人文自觉”进行深度剖析。来自中原大学设计学院的瑜肇青院长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向大家展示了中原大学58年以来的渐进式有机成长过程,轻快的语言掩盖不住亲身目睹了学院发展全过程的他的那一份深情;武汉大学的赵冰教授在“空间营造法门”一讲中,解说空间营造的同时,就“法门”一词进行了深层次的解析,即学术与人生中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的江柏炜与厦门大学张燕来不约而同地讲解了有关“嘉庚式建筑”。一个追溯源泉,一个对新嘉庚风格进行探索,在反思中,告诉了我们——不需有妄自菲薄的异域文化猎奇心,也不能有夜郎自大的文化优越感。
现今许多高校由于历史原因,都不是一落而成的,而是经过了不断地扩建与成长,逐步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在会议研讨III中,专家们就此进行讨论。台湾大学毕恒达教授讲述了自己的学生团队对校园空间从观察、体验、分析到改造空间的全过程,富有创意的创新之举让会场的师生们豁然一亮;宜兰大学的薛方杰回忆式地描述了宜兰大学建校至今83年所经历的变化;来自台湾大学数位典藏研究发展中心的蔡炯民则指出了大学校园现代化发展中的不连续性。大学校园在孕育着社会新力量成长的同时,自身也渐进地成长着,正是不断地进行破坏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一所所高校成为了学术研讨的天堂。
大会的研讨IV与V中,回归到了对当今校园建筑的讨论上来。我校建筑系的王明非与王波分别从厦门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对校园文化进行借鉴分析,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再造是每一个老高校所关注的话题。然后事实正如重庆大学的赵万民院长所陈述的,当代老高校存在着严重的“场所精神”缺失。规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文化场所的破坏以致文化断层,极度地影响了优秀校风的传承。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教学理念,只有有机结合周边的基础设施、丰富与提升文化内涵,才能保证优秀校风的形成。不同的高校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因素,但建筑师们在进行空间营造的同时,更希望借此传递出大学的应有精神。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王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