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的走访日记】经济学院:“四化”建设 保持旺盛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

如果要问厦门大学各个学院的规模大小,那么经济学院绝对首屈一指,这个创办于建校之初的学院,拥有着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这“五系一所两中心”8个教学科研单位,专任教师队伍近180人,学生近3700人。90多年来,经院人一步一个脚印,在大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势头。10月上旬,记者走进经济学院,去看看这个大学院是怎么保持着旺盛发展势头的。

从课改看学科建设国际化

禚铸瑶是经济学院金融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从她进入经济学院读研的那一天,就与学院独有的课程紧密相连。

“经济学院这些年面临着改革转型,在国际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老学科究竟怎么改怎么走,一直是学院思考的问题之一,”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梓光说,“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研究生新课程的推出就是其中一项尝试。”

2004年,经济学院开始了研究生教学改革,规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Ⅰ”和“数理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必须修读“高级微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计量经济学Ⅱ”,如果硕士阶段未经过这些课程的系统训练,还必须补修。

刚开始做的时候,阻力是比较大的。这一系列课程毕竟属于基本学术训练,加上课程抽象较难理解,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习遇到困难,课程考试不及格,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一时间师生怨言甚多。

2005年夏天,针对在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院务委员会委托院研究生会就课程改革在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证明,大部分研究生是认同课程改革的,认为开设这些专业基础课对于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短期看不出‘效益’,但夯实了基础,一辈子都受益。

慢慢地,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广大师生所接受。老师们发现,经过严格的课程训练,学生的现代经济学基础得到较大提高,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证研究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新的培养方案从不理解、抱怨转向理解和公开支持。学院也一步步地将国际化办学取得的经验运用于本科生培养,2011年,由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经济系合作开办了全英文教学经济学本科国际化试点班。

“学院的国际化办学给我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基础扎实了,我现在读英文书籍,已经没有压力了。”禚铸瑶说。

“近年来,经济学院努力探索经济学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特别是洪永淼院长到任后,经济学院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雷根强说。这些年,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实施“学术品牌战略”,国际交流异常活跃,一系列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或学术论坛在厦大举办,一大批顶级名家荟萃,学界业界精英云集厦大,经院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学术大餐。另外,学院上下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在“请进来”的同时,积极把本院的学生“送出去”,力争让更多的每位同学能有海外学习的经历。

从“经院有约”看沟通交流常态化

“经院有约”是学院2013年推出的一个品牌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六期。形式不拘一格,一杯咖啡,一份小点,师生围坐着“聊天”,每一期设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学院领导和专任教师和党政人员与同学们畅所欲言。在这里,没有客套话,不走形式,也不拘泥于事先所设好的话题,什么都可以说。

虽然没能在现场,但记者从学院的会议记录中看到,话题确实十分广泛:从课程设置到自习室的位置,从学分的选修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从导师制到就业找工作,从日常起居到做人道理……每一期的会议记录都有两三千字,可想而知,现场气氛一定是十分热烈的。“正值经济学院改革转型的重要时期,‘经院有约’是促进师生交流,保证同学与学院信息对称,切实了解关心同学们的切实利益和问题的一项举措。”雷根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类似这样的平台活动,更加了解那些普通同学们的心声。”孙梓光补充道。

“经院有约”上提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同学们也得到一个说法。学院把这些问题收集下来,活动结束后交由相关的部门和老师去处理,并实时反馈,让同学了解学院工作开展情况。

不止于“经院有约”,这些年,经院的领导班子、政工干部和专任老师,时不时地都要走进教室、宿舍,在与学生“侃大山”过程中间了解情况。孙梓光说,“要知道,呆在办公室让学生来找,也是一种沟通,但多少有点官僚主义的作风,而且,达到的效果远远逊色于我们主动走近学生,主动去倾听学生。”

除此之外,“学院也会不定时地搜集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加以整理,定时反馈,时刻保持学院与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院团委书记马龙介绍道。

从支部立项活动看学院管理精细化

金融系2010级本科生萨拉是哈萨克族学生。初来厦门,萨拉人生地不熟,始终觉得会被“排外”,特别是自己是少数民族,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然而,“三年过去了,我当初的感觉是错的,”萨拉表示,“入学时,当同学老师知道我是新疆来的,而且是少数民族,大家都很关心我,没有那种族群的隔阂。因为生活和饮食有些不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先照顾到我的习惯。三年来,不论是院领导还是政工干部,给我授课或不授课的老师,都会时不时的关心我,有的在qq上、有的在人人网上、有的会到我的宿舍,和我互动,关心我的生活学习情况。”

经济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节

同萨拉一样,经济学院的许多少数民族同学都得到过各式各样的关爱与帮助。院党委副书记王艺宏介绍说,“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众多,有20多个民族,他们之间的文化、生活、风俗差异巨大,必须一视同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他们的工作。同时,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出台《经济学院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这些年,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学院重点开展了“关爱民族学生,共建温馨家园”支部特色活动,为民族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党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设立民族学生委员,同时也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当上学生干部,动员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学院各项活动中来,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并吸纳优秀少数民族学生成为中共党员。“学院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许多次主题班会、理论讲座,举行民族活动。现在想想,经济学院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感怀,是在学业帮助之外最让我感动的,马上就要毕业了,还挺舍不得的。”萨拉说。

不止于少数民族学生,所有学生在经济学院都是如此,面对台港澳生和国际生“人数多、来源地广”的难题,学院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辅导计划,每年为台港澳生单独组建社会实践队,让他们在实际调研中感知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拉近与大陆的情感距离。面对新生刚入学的心理不适,学院阳光心灵俱乐部的爱心老师和爱心天使积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每个新生宿舍都能见到“阳光心灵贴”,帮助新生更快地度过“适应期”。面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学院又积极地帮助他们落实就业单位,特别是残疾学生大到职业的选择,小到具体的细节,无不让毕业生感受到那份坚强的依靠。

“学生工作其实是很细的,做好了学生会记住,做不好了学生也会记住,而且会闹。”王艺宏拿出一份《致经济学院2013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给记者看,上面向家长详细告知了入学后各种注意事项,还留下了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的联系方式。“我们就用这种方式,一方面从第一步就畅通家校联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进入经济学院的第一天就有一种‘家’的感觉。”

“还有,学生管理主要是要精细,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多方斟酌,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利益,比如保研,如何保证公平公开公正,是个很大的事,必须把点点滴滴做好。”在一旁的孙梓光补充道。

不止是学生,这些年,学院管理的精细化,带给经院师生许多便利:院内的wifi是免费的、各种自习室的免费开放,走廊各处还有沙发桌椅、饮水机。

从“八项规定”看日常事务制度化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经院也出台了《经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改进工作作风八条规定》,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健全学院的各项事务。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这些年,学院分门别类,从“本科教学管理、研究生教学管理、科研、财务、人事、学生口、综合事务”等方面,梳理原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出台了30多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让经济学院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是对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一个很好的保证。”雷根强表示。

在离开经济学院的时候,记者发现了墙上贴着《关于经济楼内禁烟的通知》,看来,学院确确实实称得上“日常事务制度化”了。

经院走访一日,可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只是不能一一赘述。经院人给记者的感受是:昂扬向上、朝气蓬勃,虽然都很忙碌,但忙而不乱,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个厦大最大的“小家”里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融洽。

(文\陈浪 图\陈浪、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