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8日晚7点,副校长邬大光以一场题为《大学底蕴与大学精神——兼论厦大的底蕴与精神》的主题讲座正式为本学期的翔安校区“人文大讲堂”拉开序幕。
讲座中,邬大光从全球各大高校的排名说起,详细剖析了何谓“ 一所一流的大学”,点明了大学文化底蕴的涵义,介绍了我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钱学森之问”。
邬大光认为大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靠经费,还需要靠大学的底蕴和文化来支撑。“大学的底蕴”不是一种简单的制度性规定,而是深入到每个师生骨髓里的精神支柱和要求,是大学人的自觉和自律行为,她是大学的一种潜在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组织为载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创造、能共享、可传递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她是体现大学使命和组织特性的文化,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谈到厦大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时,邬大光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我校校训的出处和涵义,解释了“南方之强”的深刻蕴意,并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让大家真切的理解和感受厦门大学的文化。他说,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厦门大学经过92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在厦大,嘉庚式的建筑是文化,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校友捐赠是文化、学校的“历史故事”是文化,学校“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是一种文化。
最后,邬大光说,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培育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过程。过分的浮躁、功利等,都不利于大学文化和精神基因的生长。他希望每位厦大学子在大学期间去除浮躁心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涉猎更多更广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当晚,能容纳百余人的教室座无虚席,甚至有许多同学在教室外站着听完整场讲座。邬大光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说深深吸引着到场的每位学生。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结合讲座和自身学习经历向邬大光提出了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涉及学校的大类培养计划,或涉及学生自身的人生规划,或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感悟,邬大光都一一做出了回应。
人文大讲堂自今年2月份开讲以来,始终坚持“提升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的理念,至今共举办70场讲座,10场沙龙,主讲人以人文学院的知名教授和中青年学者为主,讲堂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历史文化传统、人生哲理、影视戏剧和社会热点等多方面。正如人文大讲堂的忠实“粉丝”——药学院10级本科生李莉君所说,“人文大讲堂实际上是给翔安校区学生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据悉,新学期人文大讲堂仍会在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准时与翔安校区学生见面,而其中第3周的艺术周以及第7周的电影周则让大讲堂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文/图 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