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马来西亚分校本科生张文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4日 来源:

近日,我校马来西亚分校化学工程系2017级大三本科生张文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题为“Z-Scheme Photocatalytic Systems for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Where Are We Now?”的综述论文。该刊物是国际公认的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影响因子达12.257,被SCI列为Q1期刊,位居SCI收录的化学类和多学科期刊前10%。我校马来西亚分校化学工程系王伟俊副教授为张文豪同学的课题导师、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研究认为,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有助于克服全球变暖和能源供应问题。因此,设计出具有强光吸收能力、强氧化还原性、高电荷分离性和耐久性的光催化剂至关重要。单成分光催化剂无法同时满足以上标准,而受天然光合作用启发、人工制成的Z型光催化剂则能克服上述瓶颈。

本研究报道了人造高效Z型异构光催化系统在CO2还原和解决能源问题领域的最新进展;讨论了表面状态、形态学和CO2吸附等影响光催化剂活性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掺杂、负载助催化剂和晶面工程等改良光催化剂性能的策略。尽管近几年对Z型光催化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它们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尤其是在CO2还原领域。对此,文章还提出以下展望:进一步研究如速率决定步骤和各中间体的吸附能等因素来加深对CO2还原复杂反应机理的理解;利用负载助催化剂等改良策略,增加CO2向目标产物转化的选择性;利用先进表征技术验证Z型光催化系统的电荷传导机制;评估光化学能转化的效率——该方法可更加客观地比较不同光催化剂的绝对能量转化能力,特别适用于工业上对催化剂性能的评估。

Z型光催化还原CO2的功能,影响其光活性的关键因素以及改善光催化性能的修饰的摘要

王伟俊副教授自加入分校以来,已获得多项重要学术荣誉,包括: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获得 IChemE在马来西亚颁发的“青年化学工程师研究奖”(2018)、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颁发的“Green Talent Award”(2018)等。2019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任访问教授,同时担任多个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专刊主编。其科研主要方向包括光化学、电化学和光电化学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基础研究在分解水、CO2还原和固氮等。

这是我校马来西亚分校本科生再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19年3月,分校化学工程系2017级本科生任亦杰同样在课题导师王伟俊副教授的指导下在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影响因子:3.525)上发表的高水平综述论文,已入选 Web of Science “高被引论文”。

近年来,马来西亚分校大力践行“科研育人”,积极搭建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研究的科研与创新平台,加强学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分校多个专业均有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在重要科研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分校本科生也在众多国际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佳绩。

(马来西亚分校)

王伟俊副教授课题组链接:

https://www.x-mol.com/groups/wee-jun_ong

责任编辑:陈联文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