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老师,却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做出了一个感人的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厦大医学院做教学之用,为母校的医学教育事业做“最后的贡献”,同时捐出眼角膜,让有需要的人能重见光明。
他就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师陈如栋。今年2月,70岁身患胰腺癌的陈如栋终于如愿办妥了遗体和眼角膜捐赠的相关手续,了却了他一年多的夙愿。
想重新站在讲台上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如栋于1970年来到我校化学系任教,讲授《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理论部分)等课程。
据化学化工学院与他相熟的同事说,陈如栋对教学要求相当严格,出的卷子难度很大,以至于考试中很多学生都考不及格。
为提升教学质量,上世纪80年代,陈如栋曾独立翻译了《有机化学辅导习题集》、《前沿轨道与有机化学反应》、《量子有机化学问题》、《定向和立体选择理论》等四本国外教材,并将其引入我校量子有机化学的教学中。
在讲台上度过28载春秋之后,1998年,陈如栋退休。他的大女儿陈海凌说,一生从教的经历使得父亲在退休后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和爱好,即使是在病重住院时也没间断过。如今,陈如栋已连拿起一本书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的病房案头,仍摆放着《活在时间之外》一书。陈海凌说,那是父亲让她念给他听的。
3月23日,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培强到医院探望陈如栋时,陈如栋念念不忘的还是学院的有机化学教学工作。他对黄培强说,退休后一直想编写出版一本量子有机化学的教材,现在无力完成了,希望院长能组织同事们继续完成,并交代女儿将家中他上课的讲义、手稿等转交学院的同事。
“父亲很热爱教学,一直想重新站在讲台上。”看着病榻上虚弱的父亲,陈海凌含着泪说。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在陈海凌眼中,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一生帮人无数,他教过的学生、身边的同事、邻居,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今年2月,因癌细胞扩散转移,陈如栋又一次住进医院。但他再三叮嘱陈海凌,不要将此事告诉邻居和学校,“免得让别人花钱、浪费时间。”
就连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陈如栋也尽量不去麻烦。一天晚上,陈如栋难受地醒过来,问守护在身边的陈海凌,“现在几点了?”“一点多了”,想到医生、护士忙碌了一天,陈如栋便忍着疼痛对女儿说,不要去叫护士了,“忙了一天,他们也很辛苦。”
几天前,因消化道出血,陈如栋的病情再度恶化。家人决定,先用中药调理,止血之后再进行治疗。但陈如栋却坚持放弃治疗,他说,我明白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浪费医院的资源了。
说到此,陈海凌再次哽咽,“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心中只想着别人,不想着自己。”
欲将器官全部捐出
事实上,陈如栋捐献遗体的想法不是近日才有。2010年底,他被确诊患上胰腺癌。从那时起,陈如栋便抱有了捐献遗体的坚定想法。
得知父亲要将遗体捐献出去,陈海凌一百个不愿意。但已下定决心的陈如栋却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人死了,终会化成一抔尘土,还不如‘物尽其材,人尽其用’,将遗体捐给厦大医学院做教学科研用,也算为医学教育再做些贡献。”
经过父亲一年多的“软磨硬泡”,孝顺的陈海凌最终含泪答应了父亲,并联系厦门市红十字会办理了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相关手续。陈海凌说,父亲原本想捐出身体全部器官,但医生检查完发现其他器官已被癌细胞感染,只有眼角膜还未扩散到,最终只成功地将眼角膜捐出。
在与父亲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陈海凌终于理解了父亲捐献遗体的举动,并下定决心,“自己百年之后,也要像父亲那样,捐出器官,造福更多的人。”
去年,陈如栋想让陈海凌陪着去看看厦门海沧文圃山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但彼时“心有不甘”的陈海凌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但是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了。这恐怕将成为他一个未了的心愿……”
(宣传部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