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午,一部十六年前的经典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自钦楼学生活动中心上映。虽然外面阴雨绵绵,没有精致的图像,没有高清的画面,没有令人赞叹的技术效果,但并没有浇熄同学们学习雷锋的热情,100多名各级学生组织成员在第49个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齐聚一堂,共同观看了这部发人深省的电影,并引发了大家对雷锋精神的探讨和热议。校团委副书记葛郝锐、学生组织秘书长周林琪参加了观影活动。
先锋倡导:学生组织骨干率先投身学雷锋
走近雷锋,重温经典影片;挖掘内涵,重读《雷锋日记》;创新工作,重悟雷锋精神。这都是近段时间学生组织成员正在集中开展的活动。2月28日,大家在相互传递《雷锋日记》,下午和晚上,大家分组展开热议,集中探讨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与践行等问题。在我校学雷锋活动全面开展之前,各校级学生组织集中学习,用“先锋行动”诠释骨干带头的力量,用学习效果倡导广大学生去尊重、去思考、去学习雷锋精神。
“与雷锋精神同行”,成为大家一致的内心表达。
“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雷锋精神是基本的道德素养”,一名校学生会成员在观影后说出自己的体会。“小学时看过的电影,今天看来却有更多思考,十分发人深省,建议大家都再重温一遍这部电影”,“很珍惜这样畅所欲言的学习交流机会,我会把学习收获与部门成员一起讨论,在部门内部开展学雷锋活动”……
领悟思考:新时期“学雷锋”应有新内涵
学雷锋要学什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很快会给出的答案是: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今天,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雷锋是否也要与时俱进呢?怎样的学习内容才能有效引导新时代青年,达到深刻理解、自觉践行并能够传承的目的呢?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骨干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提醒显得特殊,反而会让人疏忽平时的学习。加上时代间隔久远,我们脑中的雷锋形象是抽象的,难免渐渐模糊。我觉得新时期学雷锋,要先了解一个真实的雷锋,感受其人性光辉,这样才能正确而深刻地感悟雷锋的精神”,“我赞成这位同学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所理解的雷锋精神,才是具有时代感的,而不是已经离开的。”
讨论中,同学们普遍表示,泛化、淡化、夸张化、工具化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活动不仅不能达到学习效果,而且会造成雷锋精神的离开。学雷锋,需要把握时代特点,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坚持客观化、深入化、实事求是与常态化,给学雷锋赋予具有现实意义和践行参与感的实际内涵,才能使雷锋精神在新时期得到传承。
“感恩、责任、奉献,我觉得咱们学校的校庆主题口号就是一种融入实际的学雷锋行动。”一位同学说。
典型示范:我们身边不乏小雷锋
《离开雷锋的日子》影片中,雷锋战友乔安山无疑是一个雷锋精神的传火者,“做事凭良心,帮人不怕吃亏”,在被人赖为肇事者后,乔安山仍旧这般坦率,正是有这样的典型示范,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我们还感受到了雷锋如春风般的温暖。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默默在做着好事的活雷锋”,讨论中,一位同学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雷锋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确实需要通过鲜活的典型来引领和示范”,“用身边的典型来示范,这样雷锋精神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富时代气息,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领风尚。”
据记者了解,我校工作中已经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典型示范机制,九十周年校庆优秀志愿者、九八贸洽会优秀志愿者等的推选,无疑都是一种倡导和引领。
体验践行:努力实现学雷锋常态化
学雷锋不是一种姿态,而要成为一种常态。来自各个学生组织的骨干们围绕雷锋精神的践行,提出了许多颇有创意的方案,例如寻找生活中的小雷锋、专题广播“雷锋日记”等,把雷锋精神贯彻到组织活动的具体实践和常规实践中,一位同学在讨论时说到,“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上,也不需要虚无缥缈的概念,而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讨论时,还有同学就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提出制度考虑,应注重创建长效机制,在新媒体受关注的现在,更要充分完善网络阵地,利用好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效力。
此次集中学习讨论雷锋精神活动,是学生组织率先投身学习,引领倡导广大学生自觉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一次有力尝试;也是学生组织成员明确服务责任、增强服务意识的一堂有益课程;同时也在学校里掀起一股关于雷锋精神的学习、践行与传承的有益思考。
据悉,我校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创新、有益、探索常态机制的学雷锋主题活动。而作为实现学雷锋常态化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在我校的开展也将进一步规范化,不仅强调志愿精神,而且加强服务培训,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堂及交流,促使志愿者养成在服务中总结、思考、学习与分享的习惯,进一步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朴素感情转换成一次内心的道德实践,推动志愿服务成为我校青年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进而逐步实现学雷锋的常态化。
(校团委 江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