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群贤楼群修缮竣工典礼暨陈嘉庚纪念馆、校史展览馆、鲁迅纪念馆重新开馆,校园规划建设馆、合作与交流礼品馆开馆仪式在群贤楼前隆重举行。
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朱崇实,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国凤,副校长孙世刚、吴世农、张颖、邬大光,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白锡能,校长助理庄宗明、王巧萍、韩景义、叶世满、李初环,菲律宾校友会名誉理事长邵建寅先生、菲律宾校友会咨询委员庄汉水先生出席仪式并剪彩。副校长赖虹凯主持仪式。校各部处、学院领导和学生代表参加仪式。
朱之文首先致辞,他简要介绍了群贤楼和五馆的特色。朱之文表示,群贤楼群见证了厦门大学艰难曲折又光辉灿烂的办学历程,凝聚了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是厦大人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陈嘉庚纪念馆不仅是缅怀纪念校主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展览馆充分反映了厦大90年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厦大的传统精神与文化底蕴,为我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宣传平台和载体,是我们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和“四种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鲁迅纪念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鲁迅纪念馆,我们要充分发挥鲁迅纪念馆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学习鲁迅、纪念鲁迅、研究鲁迅,把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融入到师生的思想教育中,进一步弘扬鲁迅不朽的“民族魂”精神。校园规划建设馆描绘了学校未来校区和校园建设的规划,充分展示了我校建设发展的宏大气魄和美好前景。合作与交流礼品馆是厦门大学对外交流合作成果的缩影,彰显了学校始终“阐扬世界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和良好学术声誉。
朱之文说,站在群贤楼前,我们倍加怀念和感恩校主陈嘉庚先生。今天的厦门大学承载着嘉庚先生“教育兴国”的伟大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嘉庚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在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大学一定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邵建寅先生在致辞中深情地说,今天欣逢母校九十华诞,我心中第一个感想,那就是母校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更加重了,对全人类应负的使命更加大了。他表示,一个杯子倒入半杯水,可以说是“半空”,也可以说是“半满”,但却是理性与感性迥异的领悟,人不能活在“半满”的回忆中,必须不懈不怠地使用那“半空”的余地,积极进取。
邵建寅说,母校未来十年最是关键,厦大人务必珍惜我们还是“半空”的时间和机遇,善用还是“半空”的空间和资源,同心同德,自强不息,再创辉煌。
人文学院中文系2007级学生金露露作为学生代表送上对母校生日的祝福,回忆了自己与群贤楼群和五馆的感情,她说,“感恩、责任、奉献”,一代代厦大人的努力铸就了厦大光辉的历史。相信在我们携手并肩的努力下,走过90年风雨历程的厦大,将会铸造更辉煌的历史,攀上新的高峰。
仪式结束后,来宾与学生一起入馆参观。
群贤楼群是厦大建校之初的第一组建筑,楼群中西合璧、恢弘大气,既蕴涵着嘉庚先生强烈的乡土情结和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又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建筑构思和多元融合的创新精神,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2006年6月,群贤楼群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3月,学校启动了群贤楼的修缮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建筑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1921年时的样式和原貌进行了整体性修缮。
陈嘉庚纪念馆于2004年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2010年又重新进行修缮,分为“出洋经商创业、倾资兴办教育、投身抗日救亡、爱校爱乡情深、奋勇保卫狮城、坚持民族大义、为国鞠躬尽瘁、弘扬嘉庚精神”八个主题。
校史展览馆于2006年85周年校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今年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布展。
鲁迅纪念馆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高校唯一的鲁迅纪念馆。学校利用此次群贤楼群修缮的机会,对其进行了重新布展,进一步突出“鲁迅在厦门”、“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展示主题。
为迎接90周年校庆新建的校园规划建设馆设于群贤楼二楼中厅,以历史图片、规划沙盘、校园风光与历史专题片等为载体,展现了我校90年来的校园基本建设成果。
合作与交流礼品馆设于群贤楼三楼,精心陈列了近十年来我校对外交流合作、友好往来过程中受赠的各类纪念品和礼品。
(文\陈浪 图\潘万华)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