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防控不只是医学类学科的事情,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厦门大学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聚焦防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重大问题,整合力量,主动作为,展现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情怀与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推动社科战“疫”,弘扬科研初心。厦门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组织广大教师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国防疫史、社区健康、社会心理、社会秩序建设、疫情与经济、公共卫生等主题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选题,将科学研究工作与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相结合,弘扬科研初心,展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整合优势学科力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医科学院及教师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交叉学科研究。以防控疫情的相关研究为切入点,鼓励教师开展交叉学科、跨学科、新兴学科研究,推动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
加强舆情引导,彰显情怀担当。为了引导师生和社会各界理性看待疫情,携手共渡难关,我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教授撰文《别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于1月28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引导科学看待疫情,提倡理性防控疫情。从2月5日开始,学校推出“2020年寒假《疫情防控的历史回望与现实思考》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学校17位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专题、传统社会疫情治理、中国文化心态专题、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等,以增强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系列讲座不仅面向厦门大学师生,同时也向社会大众开放,一经推出即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截止2月11日,共播出5场讲座,在线观看量近107万人次,其中本校学生在线学习14.4万人次,留言2.4万多条。
积极建言献策,坚持社会担当。面对新冠病毒疫情汹涌来袭,广大教师立足岗位,深入研究,勇挑重担,发出声音。针对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我校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主动建言献策。南洋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等专家学者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咨询报告被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采纳,经济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教师及时发表的多篇论文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切实发挥特殊时期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在政策建言方面的使命担当。
(社科处)
责任编辑: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