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研究进展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专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袁立
9月8日,在生物二馆,袁立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我们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整个项目申报的历程?
袁:这个项目是科技部在国家重大计划里面立项的。因为我回来时间比较晚,并没有参与这个立项。我本身是主攻血管生物学,研究血管系统发育的,其他的发育,也是属于大的发育研究范围。我原来在农业大学工作,畜禽研究是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在发育工作方面,我国相关研究并不深入。立项之后,有关科学家希望我来牵头,把这个项目拿下来。因为立了项之后,没有很好的科研队伍和科研水平,这个项目不一定能上。他们想来想去就想到了我。
我接手之后就将相关材料收集起来,根据立项的要求,以及各个单位的研究基础,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国内外的情况,组织了几个单位共同参与申请。如何启动、研究重点什么等,都是根据项目要求和我的思路定下来。当时时间很紧,经几次易稿之后,就提交了。有几个晚上没睡,其间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答辩之前,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主要是研究血管方面,对肌肉和脂肪有所了解,但做这个大项目,肯定要做很多方面的准备。我们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答辩也比较顺利。
记者:承担这个项目的团队规模怎样?有哪些组成单位?
袁:这个项目根据规定只允许有四个承办单位,一定要是国内在这方面最有优势的力量。子课题就只允许四个。因此承担单位最后确定是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这毕竟是一个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对我们的研究水平要求比较高。前三个大学是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校,同时因为牵涉到农业方面的技术,需要有专门的学校,就加进了东北农业大学。原来一些参与的单位今后就只能作为协作单位来参与相关研究了。
“不仅要把握研究的进展,还要把进展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记者:对成为首席科学家,有何感触?
袁: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组织、申报这样一个国家项目,首先至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要有比较深的造诣,对国内外的动态和新技术都有较好的掌握。其次,对整个领域的发展以及国内的现实情况要有所了解,否则很难看到某项研究,问题在哪里,意义在哪里,怎么解决现实问题。就是说,不仅要把握研究的进展,还要把这个进展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找到突破口、着力点。当然,组织这样一个大项目,也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记者:您觉得目前觉得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
袁:一方面,人手比较缺乏,考虑招一些博士后、博士生来协助。还有就是研究空间比较有限。这样的项目对刚回国的专家来说是不容易拿到的。一般获得项目的科学家在单位都有一定影响力,可以调动很多资源。项目拿下来后,根据要求必须配备一个秘书,处理一些繁琐的程序性的日常事务。比如定期的汇报、汇报地点的确定、材料的打印等等,都需要配备人手来协助。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我校毕竟不是专业性的农业学校,缺少一些研究设施,比如鸡舍、猪舍,所以一些研究需要到别的学校去做。而合作的单位也希望在合作中获得一定提高,会要求署名,或者派人来一起做,这会影响首席应有的成果形式。这些问题将来都得跟学校沟通,希望能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对整个申报过程是很重视、很支持的”
记者:刚才说的是后期的执行需要学校支持。而在前期项目申报过程,学校给予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袁:学校对整个申报过程很重视、很支持的。我向科技处提出要申报这个项目的时候,他们就表示一定全力支持。整个过程中出现问题都可以随时去找他们帮忙。所有的工作信息,执行到哪一步,这一步执行得如何了,都是他们提供信息,提请注意,他们实际上起到“秘书”的作用。由于条件所限,不想麻烦学校,我决定到校外去进行预答辩,学校给予了一些程序性的指导。在预答辩过程中,科技处的领导也很关心,他们在信息传递方面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我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
记者:您就整个项目目前有比较完备的计划或者展望吗?
袁:有的,我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计划。其实有关方面也有提醒我,项目拿下来不免出现各干各的情况。我的计划就是要避免这个。每个项目的参加单位,每个研究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计划。从任务书到预算,都要符合整个项目的总目标,不符合就要打回去重做。对于将来要做的,我自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另外还有各单位协作的问题。要建立一个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的机制,加强各个课题组的联系。否则,即使每个课题都达到发表论文等硬性指标的要求,但是整个项目的系统性在哪里?
就具体研究内容,目前我计划有几个突破口:第一,研究品种品系间发育的差异。这个问题与我国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二,MicroRNA对发育的调控和鸡的转基因技术方面,期望能培育成MicroRNA鸡。如果培育成功,将不仅是中国首个,而且在国际上也将遥遥领先。第三,表观遗传学对肌肉和脂肪的发育控制方面,期望能在理论上会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承担与完成重大的科学研究,需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记者:您在学术研究上有何心得体会?
袁:科学家或者说科研工作者,应该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的,专注与某一领域的研究,其他方面不涉足。我认为,要承担与完成重大的科学研究任务,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这样是不行的,需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所谓复合型,不是通常说的通才,而是除对自己专门研究方向以外,对整个领域相关方向的研究进展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否则,你无法知道有什么新的技术手段可以运用到你的研究里来。比如说我们要做MicroRNA。MicroRNA以前就不是发育领域研究的内容,也不是先在鸡和猪中发现的。现在发现他们在基因表达控制方面起重要作用。如果不知道这方面的进展,是不可能设计其在猪和鸡的肌肉和脂肪发育作用研究的课题的。当然,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有较好的精力,下大功夫。各方面综合素质都要好,基本素质要好,包括专业基础要扎实,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外语,还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这些再结合外界的有利条件,就会有所成就。
记者:您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
袁:我的观点一向是,作为一个教授,不能因为科研而放弃教学,有教学任务一定要花时间去完成。但如果科研任务太重,学校就不宜分配太多的教学任务,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行政性的事务也不宜太多。“长江学者”设立之初,就要求不能再担任行政职务,以保证科研质量。要做好行政工作又要搞科研是很难的。
(王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