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有“学术超男”美誉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为正在厦门大学接受培训的100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做了一场精彩的文化报告。报告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主持,国家汉办志愿者中心薛华领处长、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教授、原保加利亚大使馆参赞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葛志强教授及厦门大学招生办主任詹心丽女士等人也出席了报告会。
出席本次报告会的100多名志愿者系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欧美等国家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将承担着对外汉语教学的繁重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针对这种情况,易中天教授选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作为报告的主题,在讲座中不时穿插中华文化知识,整场讲座活泼生动,易中天百家讲坛式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全体学员面前,现场不时被掌声打断。
易老师的讲座首先从孔子及其儿子的关系讲起,“庭训”的故事使人了解孔子是“诗礼”的传世,易中天先生生动的描述使孔子的圣人形象逐渐清晰的站立在人们的面前,孔子的老夫子的印象也慢慢变成一个精通六艺尤善音乐的俊才。在讲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时候,易老师重点讲解了孔子和子路、子贡和颜回等著名的弟子的日常琐事,使听众在小事中体会孔子作为教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在座的志愿者任教大有裨益。子路的勇、子贡的商、颜回的好学通过易老师烂熟于心的论语词句一一呈现在学员的眼前。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既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趣味生动的故事,也是一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易老师融各种中华文化常识于其中,“名”和“字”的关系在三言两语中让人快速领会,“头发”的解释使人了解到古代人从出生至成年各种称呼的来历。在座的学员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中华文化知识如此奥妙深在其中。
易老师在讲座中一直引导志愿者们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倡在赴国外的汉语教学中实行“快乐”教学法。他说,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语言,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越来越多的人乐意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汉语作为一门工具同时也承担着中华文化的载体,汉语志愿者教师应该本着奉献的精神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她、学习她。易老师同时也提醒志愿者,在国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志愿者们应该学会处理各种困难的方法,圆满的完成支教任务。
在随后的提问中,在场的志愿者教师踊跃提问,易老师作了精彩的解答。短短的两个半小时一晃而过。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们都非常兴奋、激动,纷纷要求易老师的签名和合影留念。
(海外教育学院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