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土木工程系结构专业副教授张鹏程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汶川大地震灾后反思——厦门专家赴四川灾区房屋应急评估纪行”的抗震救灾报告。在讲座中,张鹏程认为,应该历史地、科学地看待地震灾害,从巨大的灾难中寻求经验教训,积极预防,迅速完善人类应对巨大自然灾害的科学体系。
张鹏程在报告中讲述了他15天的灾区奋战历程,详细介绍了四川灾区的灾害程度和抗震专家组的工作内容。作为建设部派往四川抗灾前线厦门市首批赴灾区的抗震专家组临时党支部书记,张鹏程与其他专家一起到达余震不断,且震级较强的重灾区江油进行评估、检测、排查。
在报告中,张鹏程指出,我们应该历史、科学地看待地震灾害。汶川大地震在人口聚居区造成多数建筑损毁,加之地表变形,山体滑坡、场地塌陷、连续余震倾推,处于极震区的建筑无分种类基本悉数损毁。在北川县,多处山体滑坡,地面连带山体移动动位移达数十米。村舍、厂房、医院、学校、生命线都破坏都很严重,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在众多损毁的建筑中,包含了中小学校舍。在悲痛之中,人们猛然发现,在世界上现今所有的建筑门类当中,在白天正常的上班时间里,每平米建筑面积上承载人数最多的建筑是中国的中小学教室!其人员密度远远超过商店、厂房、写字楼、酒店、体育场馆、医院等其他门类。
张鹏程说,中华民族有着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即使在经济仍然不发达的偏远山区城镇都设有中学,小学至少设在村上。平心而论,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小孩送到一座比自己家还不安全的房屋里去读书。一般而言,由于政府投入和希望工程的资助,一般新建校舍的建筑水平都相对高过当地村舍。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公共建筑的形制和性能都高于普通民居,许多旧时老学堂建筑仍然可用的,也有一些仍然被用作校舍。除去映秀、北川等震中极震区外,在大量民居倒塌的其他重灾区,虽然校舍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但倒塌的相对较少。在距北川县30公里的江油市周边的8所村小、中学的调查表明,由于地震震动过于剧烈,大量房屋砖墙破裂、错位、有一些同学被高处坠落的砖瓦砸伤,值得庆幸的是尚没有因整栋楼倒塌造成同学死亡。
张鹏程说,地震发生后,5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就召集全国二十多位专家就即将颁布施行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进行审查。在《标准》审查委员会中,刚从绵阳重灾区完成震后房屋应急评估工作的厦门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教授任委员会副主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委员会把“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定为乙类(甲类指如核电设施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乙类指重要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丙类指如写字楼、厂房、住宅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作为乙类建筑,按照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规范》,其抗震设防性能要求比当地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设防。在这项有力措施之外,在该标准中还强调,学校将作为各地地震时紧急避难所。这意味着将在学校附带完善各种防灾、避难、救灾设施,以学校为中心将建立起可覆盖全国的先进的防灾体系。这项举措将在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全面展开。
整个报告会过程中,张老师简单却充满真诚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鼓励大家努力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在赴灾区救灾时才能有用武之地,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时时刻刻准备为社会做贡献。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