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我校教育研究院的前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如同一颗幼苗,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下破土而出。30年后的今天,这棵幼苗已长成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她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镇。5月17日,来自海内外的三百余位专家、学者、院友汇聚我校,共同庆祝我校教育研究院30周年的华诞。
与改革同行
我校高等教育学科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诞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成长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此次会议,不仅是回顾我校教育研究院建院3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潘懋元教授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三十周年的意义不只是一所大学二级学院的院庆,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和发展的缩影,应当把它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来庆祝。祝贺它同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一起成长,祝贺他借力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并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
群贤毕至 学术交流活跃
校领导朱崇实、陈力文、邬大光以及来自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等国以及两岸三地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大学校长、院友等300余人出席院庆开幕仪式。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朱崇实校长、我校教育研究院的创始人潘懋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东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Motohisa Kaneko、莱顿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Nico Verloop、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单文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文东茅以及院友代表、在校研究生代表等先后致辞。
此次院庆也是一次盛大的学术盛宴。“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召开。研讨会分为大学教育质量与高校分类发展理论研究、中外各类高校教育质量分析案例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分析与展望3个议题,中外教育专家将就这些议题,围绕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在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30年来得失的基础上,展望今后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此外,由我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作栩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也正式启动。
30年间经历了几个历史性时刻
我校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78年5月17日建立,原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这30年的风雨兼程中,教育研究院经历几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198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研究所。这一年年,潘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单位。接着,又于1986年正式批准成立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988年,高等教育学正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当时教育学科领域内仅有的五个重点学科之一。2000年9月,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同年被批准成为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4月6日改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多个“第一”乃至“唯一”
30年的发展,承载着几代学人共同的光荣与梦想。我校教育研究院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多个“第一”,乃至“唯一”——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出版了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获得了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第一个博士点、成为第一个重点学科点、建立了第一个人文社科基地、第一个“211工程”和第一个“985工程”项目、获得了本学科第一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第一篇博士论文进入“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系列等等。
面对这些成绩,回首30年的奋斗历程,潘懋元先生在致辞中和与会代表分享了30年来的感悟,那就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要第一,不要唯一”的胸襟。”。“敢为天下先”就是要“敢”字当头。它不是“暴虎冯河”的莽撞,而是经过苦苦的探索,找准方向,深思熟虑,敢坐冷板凳、敢于失败、敢于持恒。“要第一,不要唯一”是说一门学科的发展、繁荣不可能“一枝独秀”,必须聚集众多学者、众多机构、众多有关学科的共同努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缺乏奋发图强的动力;没有合作,就不能凝聚更多的力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持续发展。
载着光荣与梦想远航
朱崇实校长在致辞中向教育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三点希望。教育研究院也确立了今后的发展目标:经过10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决策的咨询站和智囊团之一。具体做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研究、高等教育考试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
刘海峰教授深情地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就像一艘航船,从最初的一叶扁舟,发展变化成为一艘巨轮。在30年的航程中,经历过多次的更新换代。潘先生就是我们的老船长,教师则有如船上的水手和船员。一届一届的学生有如船上的乘客,航行一段时间后便停靠上岸了。但是离开这艘船的人们,仍然不忘在船上的生活的岁月,在这艘船30华诞的时候,又回来聚会了。无论是我们的船员、曾经的乘客,还是专程来参加30年院庆的嘉宾,都感到格外的高兴。让我们同舟共济,一起为这艘船加油,迎接风雨与挑战,载着光荣与梦想去远航。”
(宣传部 马进龙 文/图 通讯员 余斌 孙曙光 李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