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校各单位纷纷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学习体会。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高校和广大师生的关心和爱护,给人鼓舞,催人奋进;讲话中对北大师生提出的“四点希望”,也是对全国高校师生提出的希望。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作为行动指南,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兢兢业业育人,切实担负起传道授业的光荣职责,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作为学生,一定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应有的责任,认真做事、扎实做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5月9日下午举行的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副校长吴世农指出,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眼光,良好的校风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需要从广大教师做起。广大教师不仅要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还要提高教学技能和育人本领,真正实现大学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保存知识的功能。
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炳华表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以此为行动指南,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沈明山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变爱护为敬业、变关怀为动力、变希望为干劲,把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真正成为民族振兴的基石。”
经济学院苏劲教授由衷感言:“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应该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摒除浮躁等不良因素,做到在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法学院副教授何丽新表示,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创新意识,采取多种方法加大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力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南风认为,教师要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离休总支书记、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卞守耆认为,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广大师生指明了方向,新时期要根据时代发展理性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人文学院副教授杨胜国说,“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道德要求,应见之于行,见之于师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见之于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教务处处长谭绍滨表示,作为教师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形成优良的学风。
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瑛慧表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要善解心结,善做引导,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冯海蓉、漳州校区学工办杨机像表示,辅导员要在实际工作中要按胡锦涛总书记讲话要求,关心每一位青年学生,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与会者还从增强教师科研能力、加大培养青年教师力度等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校团委组织的全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校学生处处长林东伟、团委书记高忠华认为,青年学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应当冷静思考,用历史发展的眼光,从国家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爱国热情。他们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积极为师生服务,开通更多像“心声快车”、“和谐校园大家谈”这样表达师生意愿、传递师生诉求的渠道。
在艺术学院党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上,围绕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精神及当前形势下青年学生应如何正确表达爱国热情,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当代大学生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表示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努力提高学习技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在法学院党委召开的座谈会上,2006级法律硕士生史楠认为,在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应当走出有厦大特色的办学道路。2004级本科生周鹏从本科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法学理论与实务分类培养的构思。与会其他师生从爱国主义的本质、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术成果的创造等角度谈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人文学院党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历史系06级硕士生徐双华说:“大学生不能只关在象牙塔里,要到基层去,到广大的农村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社会责任感,才知道如何用己所学服务祖国和人民。”历史系07级硕士生蔡泽亚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祖国美好未来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要勇于承担重任,乐于回报社会。
(洪春生等报道 陈浪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