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生物与医药项目”厦门大学专场对接会举行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7日 来源:

一边是拥有高科技成果却对市场相对陌生的高校,一边是了解市场、懂得管理却苦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成果的企业。如何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求得共赢,搭建一个校企对接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1月5日下午,我校联手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省经贸厅和省教育厅在我校克立楼举办 “生物与医药项目”厦门大学专场对接会,为包括我校在内的诸多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领域的130多家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接洽的平台。据悉,此次对接会是“6.18”的一部分,也是“6.18”茶会首次走进高校。

对接会召开的一个背景是:我校于2007年8月在全省高校率先制定了《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首批规划建设10个服务海西科技创新平台。此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长黄小晶还专门做了批示:“要有专门的力量,结合‘6.18’平台在项目对接上有一个面上衔接。必要时在有准备的基础上,专场开一个对接会。”

校党委书记朱之文、副校长张颖,省发改委副主任谢超雄、林锡能,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卫民、省经贸委相关领导及包括我校在内的省内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生物医药领域的1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专家,生物医药领域的130多家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代表400多人参加了当天的对接会。

张颖、谢超雄先后致词。张颖介绍说,厦门大学在生物、医药技术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研发平台和研发人员,目前正在努力构建的药物科技创新平台,将依托我校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药物工程实验室、化学生物学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重点围绕微生物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和药物开发、药物合成、中药新药、保健药品、创新疫苗、人用或兽用诊断试剂的研发和产业化问题,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此外,在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方面,厦大也都将依托福建省的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海洋药物、生物材料、现代农业、多种临床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提升和快速发展。

当天的专场对接会共推出项目成果254项,技术需求130项。经过产学研双方的交流和洽谈,共有146个项目在会上实现现场对接,其中,我校有47项。有7个项目在现场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的“螺旋藻钙的开发研究”、“基于荧光纳米颗粒的快速检测纸条及检测仪器”、“利用农作物生物质制取生物燃料”,化学化工学院的“纳他霉素的发酵生产”、“重组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胞外葡聚糖酶”,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数字化无线口腔内窥镜”,生物医学研究院的“蛇根草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

当天的对接会被坊间认为是我校制定《行动计划》之后吹响的服务海西的号角。朱之文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所大学有三方面的功能,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6.18”这个平台把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厦大参与“6.18”的活动,对厦大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朱之文同时透露,厦大已向省发改委倡议,今后“6.18”项目成果对接会能单独为高校做一个平台,希望这个平台就放在厦门大学。

(本报记者 李 静)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