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教育兴则民族兴 大学强则国家强——写在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4日 来源:

党委书记 朱之文 校 长 朱崇实

30年前, 在中国政坛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排除万难、力挽狂澜,果断地恢复了被中断十年的高考。1977年12月,关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被重新打开,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怀揣惊喜冲向考场,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拨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他们共同的标志是77级、78级。

恢复高考,是共和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征程,谱写了一曲中国教育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的交响旋律!从此,无论是个人的命运,还是国家命运,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恢复高考30周年,对于中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十分值得纪念。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回顾这30年来高等教育所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我们举行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活动,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缅怀先辈,认清使命,凝聚力量,共谋发展,再创辉煌。

纪念是为了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1977年5月24日,小平同志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前辈政治家们果断地决定恢复高考,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文革”十年动乱,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排斥科学文化,蔑视人才走到了极端。这些倒行逆施践踏了我们民族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违背了普世认同的人才观念。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恶痛绝。恢复高考顺应了民心民意,一举成功。试想,如果不是小平同志果断决定那场“破冰”之考,假如没有1977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实践已经证明,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认清大学使命。恢复高考3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说明了这样一条规律:教育兴则民族兴,大学强则国家强。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8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光是办学规模的扩大,更有办学层次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实力的增强、服务范围的拓展。中国的大学已经从边缘逐步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站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了我们更加崇高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通过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为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如果说当年恢复高考是价值观的回归、秩序的恢复,是“继往”的话,那么社会的转型、国家的复兴则需要我们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开来”,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大学要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要出人才,出成果,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还要出思想、出智慧,在引领创新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更大作为。恢复高考以来的30年,是厦门大学蓬勃发展的30年。1978年,厦门大学只有10个系23个专业3300多名学生。今天,厦门大学拥有22个学院55个系36400多名学生。如今,我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纪念恢复高考制度,关键是要全面正确理解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和人才理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共谋发展。77、78级的莘莘学子如今已人到中年,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这批人所积累的丰富人生感悟,无疑是一笔精神财富。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拥有一流的师资、良好的条件和出色的校友。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校友是财富,校友是形象,校友是桥梁,校友是支撑。校友的状况,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举行77、78级校友聚会,目的不仅在于聚会本身,更重要的是凝聚校友力量、共谋母校发展。我们感到骄傲的是,厦门大学走过86年的风雨历程,无不凝聚着广大校友的关心爱护和深情厚望。校友以知识、信息、资源等各种方式回报母校,这是母校不断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过去,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和力量。30年后的今天,厦门大学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