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访78级校友、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04日 来源:

一个特殊的年代—1977、1978,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三十年前,他们走进厦大,三十年后,他们重回厦大。

他们积极——“77、78级同学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到32岁,小到16岁,经历也各不相同,有的离开学校多年,也有是应届毕业生,所以给老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同学都很刻苦努力,跟你们现在大学生的‘从老师教到掌握老师教的知识’相比,我们那时候很大部分是靠自学考上大学的,这也是我们这些人的不足之处,但也因此培养了自学的习惯,不完全按老师讲授的范围去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现在看,我们77、78级的成功,不在于年龄,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独特的精神,在于历史的机遇。”

他们尊师——“77、78级同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老师,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加上我们用功,所以老师也很愿意教我们。那时候,可没现在教学条件,讲义都是老师一个字一个字手刻出来的,虽然不太精致,但我们都爱不释手。可以说,那时候的老师和学生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他们奋进——“那会儿,‘7804’是我们是我们经济系的系号,78计统是我们专业的名称。78计统,只是我们班的一个普通班号,但却成了我们一生的印记。毕业20多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78计统的同学的各种联系、聚会从未中断,78计统班网迄今已汇聚了全班50位同学。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种同窗之情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各个领域站立起来。”78计统,与其说是一个符号,倒不如说是同学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它昭示我们读懂人生,不懈努力,在各个领域展现风采,站立起来。

他信奉这样一句话:所谓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收敛性与发散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思维,在统计领域,依然适用。

他用这样一句话,勉励着自己的学习,指导着自己的工作。“参加78年高考,分数上线了,多年从事报社记者工作的父亲要我报考一个技术性强的专业,最后选择了计统。可我本人对中文一直情有独钟,大一时有时还会跑去中文系听大课。那时候觉得计统的课既不深奥,又很枯燥。直到二年级才开始勉强让自己静下心来学统计。毕业后,我从厦门大学到福建农大,辗转福建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当我可以用统计语言描述社会经济时,才渐渐懂得了统计有多重要,统计所揭示的结构有多美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体会到统计的博大精深,越来越懂得了统计既有收敛之美,也有发散之美,这就是厦大老师教给我们的统计思想的精髓。如今回首走过的路,越来越庆幸当年能邂逅统计。”

真正的智者,并不一定总是按着自己的兴趣去接受事物,而是在现实面前懂得取舍,懂得适应,来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让这个与南方之强的美丽邂逅继续着:

他被聘为厦门大学的兼职教授,为学弟学妹们开南强学术讲座,把自己对经济和统计的理解带给大家,把他的母校情结,传承给了下一代。

梦回母校,往事如烟。母校是他们启航的港湾,不论明天他们走向何方,母校永远在昭示他们前行!

(经济学院 丁珂)

【责任编辑:】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