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我能当选,因为我是厦大的一员”——访党的十七大代表郭祥群教授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3日 来源:

“我真的很普通,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是厦门大学的一个符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教师能当选为代表,我想,这首先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对我们厦门大学的肯定。同时,也寄托着对厦大的期望,希望我们能更加努力,再做贡献。”赴京前夕,党的十七大代表、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系教授郭祥群道出了心里话。令人关注的是,郭老师连续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郭祥群,1955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理事。先后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5项,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女知识分子“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全国“人才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为我省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

五年前,郭祥群是化学化工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关注的问题比较具体,而现在,有了在学校研究生院工作的经验,她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更加全面了。

郭祥群告诉记者,为参加十七大,这段时间,她专门对福建省研究生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准备了关于研究生结构、层次等方面的详实数据。她说:“只有做了充分准备,才能在会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较好地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她说,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链的最高端,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阶段,而与此相比,我省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抓质量,还面临扩大规模的问题。我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小,现在只有厦门大学有研究生院,应加大发展力度,因为人才是福建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她将把她最关注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问题在大会上提出来。

难忘的代表生活

当选党代表,意味着 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赴京前夕,精力常年处于透支状态的郭祥群变得更忙了,忙着去漳州校区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校本部的研究生做实验,还要担任研究生院的行政工作,手头上正在做的一项课题是关于厦大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分析报告,还要推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在学校的实施。郭祥群说,马上要上北京开会了,但教学科研任务是不能落下的,为了不因开会或行政工作耽误教学科研,就得拼命挤时间。

让她最犯难的还是要面对一拨又一拨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虽然在课堂上才思泉涌,但一看镜头,郭祥群还是难免紧张而讷言。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个性低调的她在十六大期间,还客串过一回记者呢。临行前,省里的《支部生活》杂志向她约稿,并交给她两卷胶卷。利用会议的点滴时间,郭祥群用镜头和笔记录了身边基层代表的点滴感受,文字亲切、朴实,又透着风趣。帆船运动员陈秀梅,创造过漳州“110”、开会也不忘角色意识的警官李铁军,把记者当作社区老大爷、老大妈从容面对的“社区主任”谢丽芳……一个个基层代表的形象跃然纸上。“那是因为十六大使大家相聚在一起,我们彼此熟悉,又相处得很好,确实有感受,有体会啊。”回忆当时的情景,郭祥群依然感动。

给学生鞠躬的化学名师

27岁时郭祥群留校任教,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每次下课前都要对学生鞠一躬,说上一声“谢谢”,没想到,她这个躬一鞠就是25年,现在52岁的她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她说,“教学是我的全部事业,我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学生”,于是,课堂成为她最留恋的舞台,教案成为她最珍爱的作品,而学生是滋养她教学生命的源泉。

虽然已从教20多年,长期主讲的《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早就烂熟于胸,但每次课前,郭祥群都会像新手一样认认真真备课,并不断修改教案。所以,学生说,郭老师的教案总是常讲常新,从不照搬从前。

“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不要对老师期望太高,什么东西都给你们讲得明明白白,我能做的就是引导你们去学习”。 她认为,老师应该像酶催化反应中的酶一样,起到的是催化作用,因此应始终把学生的兴趣、收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细心的同事发现,郭老师教案中的问号与“埋伏”越来越多。上课时,郭老师习惯于先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或关注。对一些问题,郭老师并不急于讲透,而常常是先让同学们思考与讨论,然后视同学们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再决定是否揭开“埋伏”——链接的教案。

“她总是让我们带着疑问去听课,”化学系2003级本科生白永刚说,“等到答案找到,大家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类知识。”

郭祥群看来,教学和科研是相通的,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促动。 “如果不接触科研前沿,你就只能是个死板的教书匠,只能死教书,”郭祥群肯定地说,“我给学生出的很多思考题都来源于科研,科研给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教学变得更加丰满。”

(党委宣传部 王瑛慧 李静)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