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侧记:“让每一堂课都这样充满魅力”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24日 来源:

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出现戏剧性,原本为决出特等奖的决赛,没想到选手们个个表现出色,评委经过两个小时的评判,依然难分高下,最后决定空缺特等奖,参加决赛的六名教师分获文、理科一等奖。这个稍有缺憾的结果却让比赛工作小组副组长、教务处副处长施芝元感到鼓舞,“这说明经过三届比赛锻炼,我校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明显提高,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把评分标准和要求再提高一个层次。”他欣喜地说。

看了选手们的表现,一位评委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赞叹道:“后生可畏!他们肯定会比我们提早十年评上教学名师。”

技能大赛“秀出”教学能手

教学技能比赛虽然至今才办了三届,但毫无疑问,它已成为我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有益举措。比赛的规范一届比一届完备、内容一届比一届深入,影响一届比一届广泛, 2005年第一届比赛是选手自愿报名,31位参赛,第二届121人,本届330人,占35岁以下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第一届只有短短二天,第二届历时一个半月,本届历时两个月,连术科教师也首次参赛。

施芝元介绍,本届比赛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和教学督导员的作用,各学院争着请教学名师和教学督导员为青年教师“开小灶”。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就分别请国家级教学名师郭祥群和沈明山现场指导。

为了让参赛者充分受益,今年的比赛程序更加重了点评环节的份量,有个人点评、小组点评、总体点评。每一次点评都能让参赛者有不同的收获,化学化工学院的凌雪萍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评委们的点拨很到位,从仪态举止,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精心雕琢,让自已意识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往往对课堂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凌雪萍平时快人快语,上讲台时也习惯性地滔滔不绝,但评委们指出,讲课和平时说话不同,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节奏,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都是有讲究的。

比赛为青年教师施展才能,加速成长创造了一个舞台,一批有潜力的教学能手脱颖而出。在化学化工学院举行的预赛中,第二届比赛理科组特等奖获得者孙道华不仅和学院的骨干教师一起,担任了比赛评委,参与具体组织工作,还为参赛者做教学示范,倾囊奉献自己的经验妙招。

今年四月,我校四位大赛获奖教师应邀走上了三明学院讲台,为该院师生开设“示范观摩课”,引起热烈反响。一见到曾获一等奖的外文学院刘岩,三明学院的一位老教师便用疑惑的口气,悄声对带队者说:“怎么派了这么年轻的一位?”但一开讲,刘岩就凭借娴熟的教学技能和匠心独具的讲授艺术征服了听讲的师生。三明学院外语系的吴老师感叹道:“两节课下来,我们第一次领略到,原来严肃的大学英语课也有那么多乐趣,也有那么多纯朴的感动。”

建立长效 功夫做在赛场外

化学化工学院连续三届都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夏海平认为这和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这一优秀传统分不开。其实,比赛毕竟有偶然性也有局限性,真正的功夫应该在赛场外做足,要建立长效机制,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常规化。

据悉,化学化工学院下学期将组织全院在职青年专任教师参加课程组教学,以课程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实践交流,各课程组组成专家组,对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采取现场听课或集中组织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具体指导,这样做更大的用意在于让“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育好每一棵苗”化为每位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动。

连续两届担任评委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沈明山指出,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刻意追求表现力,“表演的痕迹”稍重了些。比如有些教师突出选择感染力强、容易打动评委和观众的环节,而远离了教学常态。其实教学比赛不同于表演赛,参赛者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重现课堂教学并有所升华。刻意追求表演的结果可能只是一朵朵精心雕琢的“人造花”。

沈明山认为,参加比赛固然能得到锻炼,但青年教师还是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去听课,从不同老师的课堂中博采众长,汲取智慧”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刚毕业那几年,沈明山经常去听黄厚哲、肖景霖、胡维宏等老先生的课,连主动把自己的教案拿去请教,几位老先生的教诲至今难忘。“决出特等奖、一等奖并不是这项比赛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像准备比赛一样备好每一堂课,那厦门大学的课堂一定充满魅力。”沈明山说。

(宣传部 王瑛慧)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