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在建党八十六周年前夕,作为福建省第一个中共支部的诞生地,校党委召开纪念罗扬才烈士英勇就义80周年座谈会,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和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聚集一堂,共同追忆党的辉煌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驱的英雄业绩,探求罗扬才烈士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校纪委书记魏洪沼,离退休校级老领导未力工、卞守耆、潘懋元,厦门市党史研究室主任单辉,厦门市总工会政研室主任马兴达,学校党委部门负责人,部分学院党委负责人,离退休老同志,学生代表共30多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颜章炮主持。
罗扬才是广东大埔人,1921年考入厦大预科,1925年12月升入教育学系,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位青年革命活动家,他为厦大和厦门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共闽南部(特)委和福建省委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6月2日,罗扬才在厦门英勇就义。他是厦门第一位共产党员,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厦门大学支部的首任书记,厦门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厦门第一位革命烈士。
魏洪沼在发言中说,尽管罗扬才在厦大的时间不长,留下的记载也不多,但他做过的事件件清晰可见,仿佛发生在昨天,他说过的话句句斩钉截铁,依然震撼人心。罗扬才精神是他留给厦大最宝贵的财富,是厦大革命精神的源头。对罗扬才的革命精神,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创新。罗扬才是一面旗帜,永远鼓舞我们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探求真理,坚持依靠工农,坚持勇于实践,坚持为人民大众利益而作出牺牲。
座谈会上,材料系05级硕士研究生蔡靖回忆了六年前在新生入学教育时,瞻仰罗扬才烈士陵园的情景,他说,从那时起,英雄的浩然正气便凝结成一道不朽的丰碑,矗立在自己心中。
与会者说,罗扬才烈士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年,但他的精神光辉不会被岁月磨灭。与会者提炼出罗扬才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自觉融入社会、走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激励着厦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紧紧相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激情,让囊萤之光,圣火相传。
罗扬才的革命精神已成为我校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学校特有的“四种精神”之一,成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我校已修建了罗扬才烈士陵园和事迹陈列室,永远激励青年学子。据悉,校党委宣传部已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四种精神”的新教材,陈炳三编著的《囊萤之光——福建省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在去年首发3000册后,于今年再版1000册。另外,两本传统教育画册——《厦门大学革命史》和《厦门大学在长汀》也将在我校第九次党代会之前出版。
(厦大宣传部 王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