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福建省新能源产业产学研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07年06月09日 来源:

太阳能凉亭白天把阳光转为电能,输入电网或电池,晚上点亮路灯,凉亭变成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用地沟油加工成生物柴油或皮革加脂剂,变废为宝;用超级电容器回收汽车制动时损耗的动能,把尾气变成绿色交通能源……6月8日,福建省新能源产业产学研项目对接会在厦大举行,科学家和企业家们尝试采用新技术,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转化为未来生活的新动力。

本次现场对接会由福建省经贸委和我校联合主办、福建省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旨在利用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推动新能源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和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属于低碳或微碳,具有资源丰厚、不会污染环境的优点,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和我省实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据悉,今年经贸委将依托我校并联合省内外其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协会,组建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开发基地,围绕新能源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

我校副校长张颖介绍,厦大将高投入构建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产业体系。利用已有的能源研究基础和学科优势,厦大正在筹建能源研究院,以形成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发平台。

面对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现代工业带来的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我校的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探索,寻求良策。中科院院士、著名电化学专家、化学化工学院田昭武教授在会上提出用新型超级电容器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节能对策。汽车在市内频繁启动和刹车时,由于汽油的不完全燃烧,不仅浪费了大量动能,还造成尾气污染。新型超级电容器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汽车制动过程中释放的尾气有效回收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用电力改善汽车的驱动功能,减少排量,最终实现“零尾气”的梦想。田昭武说,这种新型电容器的充、放电速度远远高于普通蓄电池,适用于用于城市快速公交,电动汽车和起重机等。希望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产学研协作攻关,实现该体系的高功率、长寿命和低成本。

会上,20多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推介了82项最新研究成果,我校推出的24个项目涉及绿色化学能源、化学电源、物理能源、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我省企业也发布了25项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10多个项目实现对接,其中6个项目现场签约。

我校和漳州伯能生物能源研发有限公司将合作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质制氢及氢发电技术”,据项目负责人、生命科学学院龙敏南教授介绍,这个项目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将其分解转化为糖类物质,然后再将这种分解物经过暗发酵和光发酵转化为燃料氢,最后经过质子膜燃料电池把氢转化为电能,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农村、偏远山区、牧区利用当地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来发电。

(宣传部 王瑛慧)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